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他們說印軍厲害,裝備先進,作戰經驗豐富,打起仗來不得了。
可1962年那一仗,中國解放軍只用了不到一個月,就把對方打得連指揮員都進了俘虜營。
那場仗怎么打下來的?陰法唐說了一句實話:“他們不是不拼命,是太死板,打得太呆。”這話聽著輕巧,背后卻是血和命堆出來的。
1962年10月,邊境那頭的動靜越來越大。
印度一邊喊著“打到最后一人”,一邊把兵拉到了中印邊界的東段和西段。
國防部長的調子拉得跟演講一樣高,說要“以血還血”。
西藏軍區那邊可沒被嚇住,消息一傳過來,部隊立馬進入備戰狀態。
頭幾天氣溫驟降,雪線下移,部隊還沒動,補給先往山口堆。
陰法唐當時是前線政委,白天開會,晚上不睡覺,盯圖紙、看電報,連夜研究敵情。
有人說,那時候外界普遍看好印度,畢竟他們的武器更新,部隊也常年在國外打仗。
連有些軍委里的干部都說:“他們不是二戰時期的王牌嗎?不能小看。”可真打起來,情形就變了。
解放軍從林子里穿出來,披著雪,夜里潛行,天一亮就突擊,跑得比騾子還快,槍響之前人已經進了印軍背后。
很多印軍壓根沒反應過來。
陰法唐后來講,那仗打得一點不輕松。
印軍不是不敢拼,他們是真的被騙了。
宣傳說中國要入侵,說他們是保家衛國,士兵腦子里就只有一個信念:死守。
結果一守到底,全線被吃掉。
最典型的一仗在龍卡,143個印度兵守陣地,打完仗剩下的不是死了,就是累得爬不起來被俘。
毛主席當時也不是沒擔心過。
他問張國華兩個問題:“能不能打贏?打不贏怎么辦?”張國華說:“打不贏也得打,該丟的地丟了以后再打回來。”這話說得實誠,毛主席聽了點頭。
那時候我們國家還在搞核武器,誰都知道時間站在我們這邊,但也沒人敢賭命。
陰法唐他們在前線,知道部隊什么底子,知道敵人什么套路,打得有經驗,心里沒虛。
現在有些人說那場仗我軍打得輕松,實際上一點不輕松。
解放軍犧牲七百多人,傷了一千多。
打得猛,是因為指揮靈活,兵跑得快,心狠手穩。
反過來看印軍,指揮慢,反應慢,打不過也不會撤。
很多陣地都是被圍死的。
要不是他們死守,戰損比還沒這么大。
陰法唐那時候每天都在前方跑,要協調部隊、調補給、盯戰線。
他說印軍最可惜的地方就是“不會變陣”。
你看人家單兵素質是有的,刺刀沖鋒也不怕,可一旦沒有上級命令,連動都不敢動。
像龐國興那樣的戰士,在他們軍隊里根本不可能出現。
龐國興在一次總攻中跟主力失聯了,他沒慌,帶著小隊直接插進印軍陣地,連打五仗,拿下兩個炮兵陣地,繳了火炮和汽車。
這種靈活打法,是靠平時訓練出來的,不是裝備能解決的。
打完仗清點戰果,那叫一個扎實。
印軍一個旅的旅長直接被殲,另一個旅的旅長也成了俘虜。
繳獲的裝備堆成山,連飛機、坦克都有。
有人打趣說:“印度人是不是給我們運物資來了?”可陰法唐不笑,他說:“敵人不是沒血性,是太信命令。”他一直強調,不能因為贏了就看不起對手。
張國華回北京匯報的時候也說,別小看印軍。
這些人是從二戰里走出來的,不是豆腐做的。
你看龍卡那仗,要不是體力耗盡,他們真有可能拼到一個不剩。
這種兵,不能光看戰術死板,也得看他能不能扛得住。
張國華說得對,能打到這份上,光靠裝備是做不到的。
戰后毛主席也說,看不懂印度為什么主動挑起戰爭,又這么快就輸了。
他不是諷刺,是認真分析局勢。
他說:“你看他們動靜這么大,打起來卻像走流程。”這場戰爭結束之后,印度再沒敢在邊境上輕易動手。
兩年后我們核武器也成功了,局勢徹底穩住。
陰法唐沒再寫回憶錄,也沒到處演講。
他就說了一句:“勝了,是因為準備得早,打得穩。”他那年回北京,穿著舊軍裝,坐的還是軍用卡車。
沒人給他鋪紅地毯,他也沒在乎。
他說:“能把兵帶回來,能把仗打贏,我就沒白來這一趟。
- 【參考資料】
- 《陰法唐回憶錄》
- 中國軍事科學院:《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戰史》
- 解放軍出版社:《1962年中印邊境戰事檔案》
- 《張國華將軍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