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比故事更精彩的,往往是“現實”。
而最魔幻的,常常不是劇情反轉,而是“他們的解釋”。
有條報道沖上熱搜,說河南平頂山一公立的動物園遭連續舉報2年多時間,門票收款碼是“個人”的,涉及金額上千萬元。無數網民義憤填膺,原來我們付的錢,直接進入了私人口袋里。
這操作,堪比“明搶”。這漏洞,簡直大得能放進一只大象。
對此,官方回應卻相當有趣:確實有個人收款碼,相關責任人都已受到處分。沒參與分成,錢已經弄回“大帳”上了。
輕描淡寫!沒事兒了!
但對于記者提問“為什么要這樣搞”,為什么要用個人收款碼收款。回答就顯得非常含糊:考慮不周、把控不嚴。
好一個考慮不周,就把公賬上的錢,裝進私人口袋里。你還不如直接說是為了體驗一把口袋里有那么多錢的感覺。我覺得這個理由,更好接受一點。
否則照他們這個邏輯,銀行行長是不是也能因為“考慮不周”,于是把所有儲戶的錢轉到自己賬戶里。被發現了問題也不大,追回即可。
這不純扯犢子么。
而且報道里還有個神奇的細節:上午收款碼是對公賬號,下午卻換成了私人賬號。
你管這叫“考慮不周”,我看明明“很周”才是。
有條評論說得恰到好處,“要不,一個個景區,一個個一本萬利的買賣,怎么做到年年虧本的。”
小小道理,大大奧義!直接“道破天機”。
前兩天我還看到一條新聞說耗資24億的大庸古城四年虧損10億,唯一盈利的項目只有停車場。看看,又虧麻了,可那些錢去哪了呢?停車場,可能是該座古城投資最少的地方了吧。
投資最少的盈利了,投資24億的虧麻了。
其實說到底,底層邏輯顛撲不破,錢只可能換地兒,絕無法憑空消失。所以每當有項目“虧麻了”,背后必然也存在一些人“賺麻了”。否則,沒有利益的事情,誰愿意年年去干?
這么講吧,如果情況反過來,把“從對公賬號里轉出資金”變成“從私人賬號里轉出資金”,那個所謂的“責任人”,他還會同意嗎?
說到這里,今天還有條與此非常相似的消息,說近期無3C標識充電寶禁止帶上飛機。
如果是對安全有影響,那我覺得可以理解,也能接受。但問題這事兒被推上熱搜跟“能不能帶上去”基本沒有任何關系,而是二手平臺開始出現大量從機場攔截下來的充電寶,以非常低的價格進行售賣。
低到什么程度?按斤賣,18.8元一斤!
好家伙,你要說這背后沒有利益鏈,怕不是拿群眾當傻子。這比蘿卜還便宜的充電寶,若非得來無成本,又怎么可能賣得出這種價格。
別人一兩百一個的東西,轉頭18.8元四五個,你這進貨渠道得逆天吧?
機場是不可能承認的,他們說攔截下來的所有沒人認領的充電寶,全都銷毀了。
那難道是二手商家每天在銷毀地點蹲守,然后通過某種神奇的復原技術,又把被銷毀掉的充電寶還原了出來?我也只能想到這種可能性了。
嚴格來說,這兩個事件背景不同,一個是動物園“收錢進私袋”,一個是機場“物品去向成謎”。但它們的底層邏輯,卻出奇一致:
一個是用“私人碼”接收公共收入,然后靠一句“考慮不周”輕描淡寫;一個是靠“扣押物品”制造神秘渠道,卻要“銷毀”來背鍋遮丑。
無一不是一群人,把公共資源當成提款機,把職責當成劇本,甚至連表演都懶得升級,只求走個流程。
他們以為,只要演得認真,觀眾就得鼓掌。
可惜,總是“考慮不周”,忘記了群眾早就不是上世紀的觀眾了。
于是乎,丑事頻頻上熱搜。三天一個讓人尷尬的,五天一個荒誕不經的,每隔一個月,還得來點驚世駭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