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住得 憋屈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人均最多14.5平,擱內地都不夠放張床的,可香港人偏偏就擠在鴿子樓里不挪窩,有人寧愿每天花兩小時跨境通勤也不愿去深圳住 90 平大三居。
這到底是為啥?難道香港的鴿子籠有啥魔力不成?
香港人住得有多憋屈
香港人均居所面積161呎,換算成咱們熟悉的單位差不多就14.5平方米,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內地城鎮人均居住面積有381呎,新加坡也有323呎,香港這數字妥妥墊底。
而且香港住房種類那叫一個五花八門,從公屋、居屋到私樓,還有讓人咋舌的劏房籠屋棺材房,光聽這些名字就能感覺出居住條件有多逼仄。
港府給基層也是提供保障房的,大概30.7%的香港人都住在公屋這兒,公屋租金確實便宜,每月1000到3000港元左右,但申請難度可不是一般大。
收入和資產都得符合嚴格標準,超了就得補租金或騰房,現在香港一屋難求的情況特別嚴重,超15萬個家庭和單身長者在輪候公屋,平均要等5.3年以上才有希望。
單身人士住的公屋一套也就10平方米左右,三居室最多不超過50平方米,不少只有30多平方米,我有個香港鞥有,婚后和家人住在三居室公屋,聽上去也還行,可人家兩口子生了倆孩子后,祖孫三代七口人窩在小房子里,空間一下子就顯得特別擁擠,可就算夫妻倆聯名申請新公屋,到現在都沒排上號。
居屋是當年港督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的產物,現在約15.2%的港人住在居屋,居屋價格比市價低不少,社區配套也算齊全,但這里面也有不少門道。
出售居屋得補齊地價,所以很多業主不賣房而是偷偷出租,九龍半島黃大仙區的兩居室居屋的月租金能達1.2萬港元,這和香港剛入職的文員或助理月薪差不多,居屋條件比公屋稍好點,一層大概8到10戶,但空間依舊有限。
私樓就更有意思了,分成唐樓和洋樓,唐樓大多房齡超過40年,沒電梯沒保安,底層不少是商鋪,有些唐樓還被改成劏房,一套分成幾個7到10平方米的套間出租,紅磡那邊稍微好點的劏房月租金至少7000港元。
能住上較新或保養好的洋樓的大多是中產人士,更高級的小區得換乘專線巴士或小巴才能到,山上或海邊的高級洋樓里有香港人口中的千呎豪宅,可這所謂的豪宅其實也就90多平方米,可月租金能達8萬港元。
這還不是最小的,香港還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棺材房,一般只有兩平方米,下面放床,其他生活用品只能放格子里或掛墻上。
但香港居住條件之差已經突破了底線,在很多人看來管采訪已經小到沒底線了,但香港還有個更差的籠屋,一個空間分成上中下鋪,用全封閉鐵絲網隔開,人就住在籠子里面。
香港可是個國際大都市,沒想到人們的居住環境可能還比不上經濟不發達的非洲,可為啥香港人還不愿意挪窩呢?
香港咋就擠成沙丁魚罐頭了?
香港擠成這樣,土地供應問題絕對是關鍵,香港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可約40%的土地都是郊野公園,按照現行法律這些地兒不能用來蓋房子。
其實香港是有不少空置土地的,雖然島的面積不大,也還能找到一些閑置的農地和棕地,可這些地開發起來困難重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化后,政府沒及時收回這些農地,現在它們一部分在地產商手里,一部分在鄉紳和村民手里,還有些成了廢棄工廠。
要想收回或開發得走漫長的談判和法律程序,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手,土地問題成了阻礙香港解決住房問題的大坎兒,更何況這里面還有些歷史因素存在。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港府建公屋和居屋的阻力比現在小多了,上世紀70年代到回歸前,香港每年能供應約4萬套公屋和居屋,差不多45%香港人都住在這兩種房子里。
那時開發商和港府合作,對沙田、大浦、荃灣工業區進行開發,建了不少私人房屋,1997年董建華提出八萬五計劃,打算每年建8.5萬套住宅解決高房價問題,結果政策一推出就遭到有產階級和開發商反對,再加上金融危機之后樓價大跌,很多貸款買房的人成了負資產,計劃很快就被叫停了。
2003年之后,香港公屋和居屋建設幾乎停滯,對樓房有剛需的市民只能買私樓,可香港每年新樓供應量才1萬多套,根本滿足不了需求,房價自然是一路飆升,現在每平方米均價差不多15萬港元,香港也成了世界聞名的高房價之都。
后來的特首們也不是沒努力過,梁振英提出開發新界東北計劃,結果一上臺就遇到反國民教育運動,計劃被有產權業主和激進環保組織反對之后進展的不順利。
林鄭月娥提出明日大嶼計劃,想通過填海繞開征地難題,又被大地產商支持的反對派以環保名義反對,除了既有利益群體之外,香港現有法律體系也更偏向土地擁有者,政府要是征地遇到問題,打官司就能拖很久。
還有土地開發模式的問題,香港的房地產模式既不是美國那種自由市場主導,也不是新加坡的以政府為主,而是政府失職和市場失靈結合在一起都怪胎。
就像抓蛇得抓頭尾,土地供應和控制資產價格膨脹就是樓市的頭尾,可香港兩頭都沒抓好,土地供應上香港不像歐美那樣誰都能買地蓋房,控制資產價格上香港對房地產增值增稅也沒做到位,樓市問題也就這樣越來越嚴重。
放著深圳大房子不住,香港人圖個啥?
香港是正兒八經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貿易、航運行業都很發達,這也為這片土地提供了不少高薪崗位,2005年香港人月平均工資最少有2 - 3萬港幣,就算是服務業從業者月薪普遍也在1.5萬港幣以上。
而深圳的平均工資和香港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雖然現在深圳工資漲了不少,但在香港從事金融行業的人收入優勢還是比較明顯。
很多香港人在香港工作,要是搬到深圳住每天跨境較明通勤是免不了的,每天來回要花兩個多小時,雖說累,但為了保住香港的工作也只能這樣。
而且在香港工作職業發展機會更多,接觸的資源也不一樣,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重要。
香港的社會福利體系挺完善的,涵蓋了醫療、教育、住房多個方面,在醫療方面香港居民享受的服務很不錯,公立醫院收費低廉,低收入群體能免費治療。
要是在深圳看病,對香港居民來說可能就沒有這么方便和實惠了,教育方面也是一樣,香港的教育體系和內地有差異,很多香港家長更傾向于讓孩子在香港接受教育,覺得這樣對孩子以后發展有好處。
而且香港的住房保障體系還算是不錯的,雖然申請公屋、居屋要很久,但一旦申請到租金壓力就小很多,這也是很多香港人不愿意離開香港的原因之一。
很多香港人從小在香港長大,已經習慣了香港的生活節奏和環境,雖然香港地方小,但生活配套很齊全,不管是購物、吃飯還是娛樂都很方便。
香港人對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很強的歸屬感,要是搬到深圳,可能覺得不適應,有種背井離鄉的感覺,一部分香港人對內地存在誤解,覺得自己比內地人優越,這種心態也讓他們不愿意選擇到深圳居住。
雖然深圳的房價和香港比起來低不少,2005年香港40平方的房子,在深圳能換90多平的三居室,但生活中的其他成本呢?
在香港一碗面要80 - 100元,地鐵從羅湖口岸到荔枝灣就要40元港幣,物價確實不低,可在深圳生活成本相對來說要低,不過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收入高的香港人可能更習慣香港的消費模式,覺得在香港生活雖然貴,但也能接受。
香港是特別行政區,有自己的法律和政策體系,香港居民的身份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這里的出入境方便,孩子以后升學也有不同的選擇,搬到深圳住雖然離香港近,但在身份認同上,很多人還是覺得自己是香港人,更愿意留在香港。
結語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香港人寧愿住鴿子樓也不選擇深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收入和就業機會的考慮,有社會福利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也有心理因素和身份認同的作用。
雖然深圳的房子更寬敞,生活成本也相對較低,但在香港人眼里,留在香港可能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