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維多利亞背后的骯臟面拿出來給人看!”
6月26日何君堯在香港特區立法大會上提出倡議消除殖民色彩,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他還建議要把維多利亞女王像移走,換上林則徐的雕像,并在大會上講起了林則徐的歷史。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給香港帶有殖民色彩的地名改名字,近幾年不斷有香港人強調要推進“去殖民化”進程。
但也有人覺得不應抹去歷史痕跡,只是個名字而已,現在也是一種文化象征。于是歷史和現在的碰撞在香港進行。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觀察者網】【紫荊網】【中國新聞網】【百度百科】(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去殖民化”愿景
熟悉、了解香港的朋友應該知道,香港有很多聽起來很“奇怪”的地名,比如“皇后大道”、“維多利亞港”、“旺角”等。
這些帶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名字,和那段屈辱的歷史歲月有著緊密聯系。
在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日子里,英國的影響無處不在,首先就體現在對于地區、地標建筑等的命名上。
維多利亞公園,顧名思義,是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的,當時正值英國女王在位之時。
就連當時在香港的每一任總督都有權利給地名命名,香港很多地名都是過去香港總督的名字。
比如香港的“軒尼詩道”,猛一聽以為是外國名酒的名字,其實是香港第八任總督約翰·軒尼詩的名字。
此次何君堯的提議,乃是將這些充滿濃郁“英國味”的名字盡皆更改,逐步抹除英國統治時期留存的痕跡。
事實上,這并非香港民眾首次提出該建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香港民眾在呼吁“去殖民化”。
早在21年時,國慶期間就有香港愛國團體發出請愿,希望將維多利亞公園改為“人民公園”。
但對于這個問題,仍有不少人認為沒必要過于糾結只不過是個名字,也是香港的文化特色。
那么這些名字到底能不能改?該不該改?
如果單說能不能,香港政府擁有對地名的改名權,當然可以改。
但該不該改,這涉及的不只是地名的問題,而是該如何看待過去的那段歷史。
香港的名字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形成的,那就不是簡單的“英式風格”了,而是帶有“殖民意味”。
不管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雕像,還是每任總督享有的“冠名權”,都是英國政府在“殖民統治時期”,為了彰顯權力與威嚴。
這些建筑、名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并非如旅游景點那般簡單,它們承載著香港深刻的傷痕與記憶。
但在香港推行“去殖民化”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去殖民化”的挑戰
香港的“去殖民化”一定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香港受英國的殖民統治時間較長,背后涉及諸多歷史文化因素。
近年間,香港政府也在逐漸推行“去殖民化”的政策。
去年7月10日,香港特區立法會《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其中包括以廢除或取代的方式對部分現行條例中“女皇陛下”“總督”等過時提述作出修改。
同時特區警隊的英式步操也換為中式步操,并且以后也不會聽到港劇中常有的“Yes, sir”,而是換成“知道,長官”。
不過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香港回歸這么多年了,現在才改?
在香港剛回歸的時候,香港的法例中還有許多“英式”的詞,但是由于法例繁多,當時情況下無法立即去除或者更換。
只能繼續保留,并且在這些詞后面加上新的“司法解釋”。比如說,“總督”就解釋為為行政長官、“英國樞密院”就解釋為特區終審法院等。
直到過了二十多年以后,才能將其進行修改。
所以香港很多“元素”和這些一樣,都是因為使用的時間太長,民眾習慣了,不愿意改或者目前改了不方便。
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的時間太久,很大一部分的香港人是深受那種文化的影響,也好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
甚至有一些人,對于西方的文化偏愛頗多,不愿去了解中華文化,所以在文化的接受上還有一定抵抗心理。
其實更多的人是一種不在乎的心態,認為沒必要。可越是這種心態,越能說明對歷史的認識不夠深刻。
對文化、對民族的認同感還遠遠不夠,做這些是希望民眾可以認識到,可以記住“殖民統治”的歷史。
重要的文化意義
并不是像有些人說的只是個名字而已,堅持要改掉香港一些帶有“殖民色彩”的名稱,其背后有很大的文化意義。
“去殖民化”并不是要把香港的所有東西都改掉,相反一定會留下來一些歷史的痕跡,來起到警醒的作用。
“去殖民化”的目的是為了讓民眾能記住那段歷史,是為了不讓過去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再流傳下去。
有些人所持的,文化象征一類的言論,恰恰說明他不了解背后的歷史文化。
改名字從來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削弱過去的影響,增加香港人的民族認同感。
回看這幾年香港發生的各類混亂事件,更加說明“去殖民化”的意義。
不只是香港,一段時間里,全球的“去殖民化”浪潮,顯示各國對此的重視。
比如印度為了消除被英國殖民的屈辱,花費了好多年,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去除英國留下的一些制度,改掉帶有“殖民色彩”的城市地名,移除英國王室的雕像等等,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擺脫大眾的殖民心態。
除此之外,在教育層面的舉措至關重要,即宣傳本國文化,以強化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
香港充斥著各種西方的味道,從好處說是開放的標志,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香港部分人的“崇洋媚外”。
中國的文化一概不知,卻非常喜歡向往外國文化。
教育方面一定要跟上,香港的新一代年輕人,他們沒有經歷過“殖民統治”時期,才更應該從年輕人的教育入手。
“去殖民化”是為了香港的團結,更是為了香港的穩定,未來的路一定很長,但這個共識不會改變。
結語
不只是名字那么簡單,這背后關乎民族認同。
為了增強民族認同感,也為了維護香港社會的穩定,香港的“去殖民化”勢在必行。
這注定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注定充滿問題與挑戰。香港需要更多的認同教育,需要更多的民族共識。
要不斷推動香港的“去殖民化”進程,為了香港更加繁榮、穩定的明天。
本文信息來源:【觀察者網】【紫荊網】【中國新聞網】【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