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以色列的天塌了!
一首名為《以色列上空的焰火》的歌曲,突然在全球互聯網上引起了熱議。
這首歌由中國樂隊Innokids(英之子樂隊)在6月13日以色列突襲伊朗核設施后創作,歌詞直指以色列軍事行動,將其描述為“霸權主義”,并支持伊朗的“正當防衛”。
更讓以色列政府震怒的是,歌曲甚至將以色列引以為傲的“鐵穹”防御系統稱為“傳說被打破”,暗示其在實戰中的失敗。
這首歌的傳播速度遠超預期。
短短幾天內,它在中東地區的社交媒體上瘋狂擴散,被伊朗大使館轉發,被伊朗等國家的媒體和民眾稱為“正義神曲”,甚至出現在伊朗指揮官葬禮的橫幅上。
在2025年6月28日伊朗國葬中,部分哀悼者高舉印有歌詞的橫幅,如“霸權崩塌的序幕正在上演”(源自歌詞)
可以說,在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中東地區,這首歌是妥妥的頂流。不包含中文的互聯網平臺,它的播放量就超過5億。
而在中國互聯網上,這首歌同樣引發了巨大爭議。微博、B站等平臺的相關話題迅速升溫,部分網友將其視為“弱國反抗強權”的象征,甚至有人將其與《義勇軍進行曲》的象征意義相提并論。
以色列政府顯然無法容忍這樣的“挑釁”。據以色列媒體報道,該國已開始全力封殺這首歌,要求全球各大平臺刪除相關內容,并對傳播者采取法律行動。
以色列外交發言人表示:“我們為生存而戰,世界需要同情以色列。”以色列網友認為:“對與錯,歷史自會評判”,以色列國內的主流媒體也紛紛發聲,指責歌曲“扭曲歷史”和“美化暴力”。
然而,封殺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盡管以色列政府施壓,但歌曲仍在TikTok、YouTube等國際平臺上廣泛傳播,甚至衍生出大量改編版本。
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當地青年將歌曲重新填詞,創作了《Boom Boom Zionists》(砰砰錫安主義者),并搭配阿拉伯傳統鼓點,使其成為反以抗議活動的背景音樂。
而在中國,B站和抖音上的二次創作視頻播放量迅速突破百萬,標簽#中東局勢#、#伊以沖突#成為熱門話題。
中國網友的反應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
支持者認為,歌曲揭露了以色列軍事行動的殘酷性,是“被壓迫者的聲音”。
微博上,類似“聽聽不同的聲音”的評論獲得高贊,許多網友認為歌曲揭示了“西方雙標”,尤其是加沙人道主義危機(如醫院遭襲、兒童傷亡),觸發了對弱者命運的共情。部分網友將歌詞中的“霸權崩塌”與中國近代反殖民歷史相聯系。
而批評者則指出,歌曲過于簡化了巴以沖突的復雜性,忽略了雙方的安全訴求。某乎上有國際關系愛好者分析稱:“這首歌將沖突簡化為‘善惡對立’,但現實遠比這復雜。”
更讓以色列政府頭疼的是,另一首名為《Boom Boom Tel Aviv》的歌曲也在全球范圍內病毒式傳播。
這首歌以諷刺伊朗導彈襲擊以色列為主題,通過電子舞曲風格和防空警報音效,迅速在TikTok、SoundCloud等平臺走紅。
盡管歌詞尖銳,但許多年輕人更關注其洗腦旋律,而不是政治立場。
在抖音上,用戶將其與游戲畫面混剪,標簽#中東迪斯科#、#導彈蹦迪#下充滿戲謔評論:“鐵穹系統蹦迪失敗”“伊朗電子廠實力碾壓”,甚至被有的網友評價為“全球最佳單曲”。
以色列的封殺行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討論。有分析認為,以色列政府如此緊張,恰恰說明民間娛樂內容已具備戳痛國家神經的能力。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如果一首歌就能讓一個國家破防,那說明這個國家的問題遠比歌曲本身更值得關注。”
結語
這場圍繞歌曲的爭議,本質上是以伊沖突在文化領域的延伸。
它揭示了信息時代的戰爭敘事——無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在通過音樂、視頻和社交媒體表達自己的立場。
而對于普通網友來說,在交戰雙方的敘事里,世界需要不一樣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