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點說,戰略空軍就是能打能防還能投送的空軍,不光能保衛自家領空,還得有能力把力量投送到遠方,執行全球范圍內的戰略任務。國際上,像美國空軍、俄羅斯空天軍這樣的,才算得上真正的戰略空軍。
那具體有哪些硬指標呢?總結起來,大概有這幾條:遠程打擊能力:能打到幾千公里外,靠的是戰略轟炸機、遠程導彈這些硬家伙。全球投送能力:有大型運輸機,能把部隊、裝備快速送到地球另一邊。
信息作戰能力:空中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得齊全,能掌控戰場信息。獨立作戰能力:不光依賴陸軍海軍,自己就能玩轉大場面。裝備體系化:飛機、武器、后勤得自成體系,國產化程度高,不受制于人。
不可否認,這幾年我國空軍進步神速。殲-20隱身戰機服役,運-20大型運輸機下線,轟-6K也改得越來越能打。但跟戰略空軍的標準一比,差距還是有的。
戰略空軍的靈魂之一就是戰略轟炸機,像美國的B-52、B-2,俄羅斯的圖-95、圖-160,航程輕松上萬公里,還能帶核彈,威懾力拉滿。反觀咱們的轟-6系列,雖然從老型號升級到了轟-6K、轟-6N,航程能到8000公里左右,帶上長劍-20巡航導彈也能打個4000-5000公里,但跟美俄的差距還是肉眼可見。
為啥呢?一是航程和載彈量不夠,轟-6畢竟是基于蘇聯老圖-16改的,底子擺在那兒,改到頭也就這樣了。二是隱身能力不行,現代戰爭講究隱身突防,轟-6這塊兒基本沒戲。所以,大家都在盼著傳說中的轟-20,但這家伙到現在還沒正式亮相,進度咋樣也沒人知道。
戰略空軍得能把力量投出去,這靠的就是大型運輸機。美國有C-17、C-5,俄羅斯有伊爾-76、安-124,動不動就能運坦克、裝部隊飛幾千公里。咱們的運-20是個大突破,最大起飛重量200噸,能裝50-60噸貨,航程7000多公里,算是邁進“大運”門檻了。
但問題在哪兒呢?一是數量太少。美國有200多架C-17,咱們運-20目前也就幾十架,差遠了。二是配套體系不完善,像空中加油、快速裝卸這些,運-20還在磨合階段,沒形成戰斗力。所以,投送能力這塊兒,咱們只能算剛起步。
現代戰爭打的是信息,空中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是關鍵。美國有E-3“望樓”,俄羅斯有A-50,咱們有空警-2000、空警-500,技術上不差,雷達和探測距離都挺硬核。但數量上還是短板,美國有30多架E-3,咱們預警機加起來也就十來架,覆蓋能力有限。
電子戰飛機更別提了,美國有EA-18G“咆哮者”,能壓制敵方雷達和通訊,咱們雖然有殲-16D在試飛,但還沒大規模裝備。信息作戰這塊兒,硬件和經驗都得再攢攢。
戰略空軍得自己能打仗,不靠別人撐腰。咱們空軍這幾年雖然發展快,但跟陸軍、海軍的聯合作戰還是主打,獨立出去搞大任務的能力還不夠。比如遠程打擊任務,轟-6K得靠戰斗機護航,運-20投送也得有地面配合,單干的時候底氣不足。這跟美俄那種“自己玩一套”的水平比,還是嫩了點。
再說說國產化,這也是戰略空軍的關鍵。裝備全靠自己造,不怕別人卡脖子,才能放心大膽地打仗。可咱們空軍這塊兒,國產化程度咋就不太行呢?
飛機的心臟是發動機,這也是咱們的老痛點了。殲-20現在用的是國產渦扇-10“太行”,性能比以前強多了,但跟美國F-22的F119、俄羅斯蘇-57的AL-41F1比,推力和壽命還有差距。運-20用的是俄制D-30KP-2發動機,雖然渦扇-20在研發,但沒量產。轟-6K也一樣,靠D-30撐著。
為啥發動機這么難搞?一是技術積累不夠,航空發動機涉及材料、工藝,太復雜了,咱們起步晚。二是投入和時間不夠,美國搞F119花了幾十年,咱們得慢慢追。
除了發動機,其他關鍵部件也有短板。比如雷達的芯片、航電系統的核心元件,好多還得從國外買。雖然國產化率在提高,但像預警機的高端雷達、電子戰的干擾設備,這些頂尖玩意兒,核心技術還沒完全掌握。國際上稍微一制裁,供應鏈就得抖三抖。
戰略空軍需要成體系的裝備,但咱們新飛機的研發周期太長。殲-20從首飛到服役用了10年,運-20也差不多。轟-20到現在還沒影兒,說明技術攻關和生產能力還沒到爆發期。反觀美國,B-21都快服役了,速度比咱們快得多。
說到底,還是工業基礎的問題。航空工業需要材料、制造、設計全鏈條支撐,美國有100多年的積累,咱們才幾十年。舉個例子,高溫合金、復合材料這些,國外早就玩熟了,咱們還在實驗室階段。國產化不是喊口號,得一步步夯實基礎。
說了這么多差距,也不是光吐槽,咱們得想想咋改進。戰略空軍不是一天建成的,路得一步步走。
轟-20得趕緊弄出來,哪怕先搞個基礎版,能飛能打就行。航程上萬公里,帶隱身,最好還能兼容核武器,這樣才能補上遠程打擊的短板。
運-20得多造,至少得上百架,形成規模效應。同時把空中加油、快速裝卸這些搞定,讓投送能力真正硬起來。
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得多造幾架,技術上再突破點,比如把空警-500的雷達再升級,殲-16D早點服役。戰場信息得抓在自己手里。
渦扇-15、渦扇-20這些項目得加足馬力,哪怕多花點錢、多試幾次,也得把發動機搞出來。心臟不強,飛得再遠也沒底氣。
材料、工藝這些基礎領域,不能光靠短平快,得沉下心來搞。建實驗室、培養人才,10年20年磨一劍,才能徹底擺脫進口依賴。
總的來說,我國空軍離戰略空軍還有段路要走。遠程打擊、全球投送、信息作戰這些硬指標沒達標,國產化程度也不夠理想,根子在發動機、零部件、工業基礎這些老問題上。但好在咱們方向挺清楚的,殲-20、運-20這些都是好兆頭,只要咬牙堅持,未來肯定能追上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