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從“大定神話”到“交付噩夢”,小米的流量狂歡最終卻成了小米車主與黃牛的生死時速。
文丨章 妤
圖片丨網絡
隨著小米流量狂歡的熱度逐漸降溫,一場關于產能、交付與品牌信任的考驗正在悄然展開。這個曾以“極致性價比”和“米粉經濟”顛覆手機行業的品牌,如今在汽車賽道上正面臨著“卡在10萬輛交付”的尷尬——這既是產能爬坡的現實困境,也是流量品牌向傳統制造業轉型的必經陣痛。
小米YU7的產能壓力從發布首日就已經顯現。根據官方數據,其標準版鎖單后最快需 53-56 周交付(約13-14個月),頂配Max版也需33-36周(約8-9個月)。這種超長交付周期的背后,是小米現有產能與訂單量的巨大鴻溝。
目前,小米一期工廠年產能為15萬輛,月產能約1.25萬輛,通過雙班倒等滿負荷運轉可達到約2.5萬輛左右。雖然小米二期工廠已經進入投產準備階段,理想狀態年產能能達到30萬輛左右,但按照規劃最早也要7月才可以開啟生產,并且初期爬坡階段月產能也只能達到2.5萬輛。而除開SU7所需的產能,分配給YU7的年產能可能就在10萬輛左右。
近日,小米斥資6.35億元在北京亦莊拿下新地塊,與二期工廠僅一街之隔。幾乎可以肯定,這就是小米汽車工廠三期所在地。但考慮到建設周期,三期工廠至少一年內不會對現有產能產生幫助。
按照發布18小時后24萬的鎖單量,且假設后續無新增訂單來計算,即便一期工廠滿產加上二期工廠爬坡后滿產,也需要超過11個月才能消化現有訂單,若日均新增訂單維持高位,產能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為緩解壓力,小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一方面,工廠實行“5+2”工作制,生產線每天運轉20 小時,通過增加第三班次將月產能從2萬輛提升到了2.8萬輛。另一方面,供應鏈端加速整合,電池供應上,小米汽車采用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離子電池和襄陽弗迪電池的磷酸鐵鋰電池,同時產線節拍壓縮到76秒一臺車。
更值得關注的是,小米還提出了“過渡期補償”——SU7未交付用戶可限時改配YU7,改配用戶可獲2萬積分,相當于2000元現金券。看似是給予了SU7老車主不少的優惠,但實際上這也是分流了部分SU7的交付壓力。
然而,比產能不足更棘手的,是黃牛問題催生的灰色產業鏈。YU7的火爆直接讓閑魚等平臺出現訂單溢價現象,從3000元到2萬元不等,交付周期越短的“準現車”訂單溢價越高。
為防止倒賣,小米汽車設置了限購要求,但仍有黃牛繞過規則。他們有的在鎖單前轉讓訂單,有的在鎖單后通過偽造結婚證、戶口本等親屬證明來更改上牌人信息,還有的提車后以租用他人車牌的名義在上牌前變更信息。不僅如此,更有黃牛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個城市收購YU7現車的鎖單資格用于轉賣。
更值得警惕的是,黃牛行為已從單純倒賣訂單擴展至租車市場。在平臺上,不少聲稱是首批提車用戶,開出2000元-1.5萬元不等的日租價格將車進行出租,試圖形成“提車-出租-轉賣”的套利閉環。
產能與黃牛問題的疊加,最終集中爆發在交付環節的深層矛盾中。汽車制造涉及數千個零部件協同,產能爬坡周期遠長于手機行業,即便二期工廠投產,滿打滿算30萬輛年產能也僅能將訂單消化周期縮短到11個月左右。而YU7和SU7共享部分生產線,兩者在電池、芯片等核心資源上的競爭,很可能會進一步延緩交付進度。
為應對困境,小米采取“分層交付”策略,所有訂單按鎖單時間排序,同配置下先鎖先生產,但支付全款的用戶可以插隊,這有助于緩解資金壓力。同時,有消息稱因電池產能不夠,可能會優先生產利潤高的Max版,但也就導致標準版只能繼續排隊,這也引發了不少標準版用戶的強烈不滿,有車主在論壇吐槽:“我6月27日鎖單的標準版,現在顯示要等56周,雷軍這是讓我等到2026年世界杯?”
不僅如此,有車主發帖稱,其預覽心愿單pro的配置單上有“外視鏡自動防眩目”和“電動吸合門”,但車友群和自媒體卻宣傳僅MAX版本才有該功能,并且評論區有車主表示新導出的配置pdf也已經沒有相關功能了,因此質疑其配置存在虛假宣傳的現象。
另外,根據《民法典》的規定,買賣合同中應當明確約定履行期限,包括交車時間。如果合同中沒有約定交車時間,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相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而YU7在鎖單以后才能看到提車周期也引發了許多車主的不滿,甚至還有車主直接對其進行了投訴。
實話說,用戶耐心的消耗才是更隱形的危機。當時SU7上市時,部分用戶就曾因為需要等待32-40周提車而退訂,轉投特斯拉等可提現車的品牌。而此次YU7上市,根據網友po出來的訂單時間截圖,預計22:02分以后下單的用戶,交車時間都要排到2026年。
需要注意的是,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乘用車購置將恢復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單輛車免稅額上限為3萬元。疊加年底購車置換補貼政策也將到期,明年是否延續還尚未明確,雙重政策變動意味著2026年提車的車主購車成本將至少增加3萬元以上。行業普遍預計,YU7的超長交付周期可能會直接導致15%-20%的訂單流失。
在這場“卡在10萬輛交付”的博弈中,小米的應對措施將決定其能否完成從“流量品牌”到“制造巨頭”的蛻變。若能在產能爬坡、黃牛治理和用戶溝通上展現出更強的執行力,YU7或許能復制SU7的奇跡;反之,過度透支品牌信任的后果,可能比產能不足更難以承受。畢竟,在新能源汽車這個“慢即是快”的賽道上,真正的勝利屬于那些既能點燃市場熱情,又能守住交付底線的玩家。
魏建軍說的“車圈恒大”,到底在影射誰?
車為何部委要查”0公里二手車“?因為我們都會變成受害者!
從爆漆到召回:沃爾沃的”安全招牌“還能撐多久?
邦邦星選商城已上線,戳下圖直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