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焦守廣 通訊員 張文靜 陳楊子
2025年,山東省中醫院迎來建院70周年的重要時刻。70年來,山東省中醫院歷經風雨,不斷發展壯大,在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了全面展示70年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山東省中醫院聯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開展建院七十周年《口述歷史》系列專訪,通過講述70年來為醫院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和典型職工代表的成長故事,展現醫院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弘揚醫院文化,傳承醫院精神。
2025年,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迎來建院70周年華誕。70年來,醫院在醫療、科研、教學等領域成績斐然,而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著一代代醫院職工的拼搏與奉獻。在省中醫建院七十周年口述歷史系列專訪中,百歲抗戰老戰士、醫院藥劑科離休老干部虞華的故事,為我們展開了一幅醫院藥學部從起步到騰飛的壯麗畫卷。
時光的長河悄然帶走了許多影像記錄,醫院里百歲高齡的虞華老人,她的往昔故事難以在泛黃的膠片或電子檔案中尋覓蹤跡。然而,歲月雖隱匿了影像,卻未沖淡記憶——通過老人和家屬的講述,和同事們口口相傳的溫暖回憶,一段關于醫院藥學部從萌芽到蓬勃發展的壯闊歷程緩緩展開,脈絡清晰可見。
虞華家人回憶,在戰爭年代,藥品極度緊缺,成為關乎生命的關鍵物資。憑借出色的表現和組織的信任,虞華被委以藥務工作的重任。組織對她交代:“就是把生命搭上,也必須要保證藥的安全,寧死也不能丟藥。”自此,虞華踏上了與藥相伴的職業生涯。
1972年2月,虞華加入山東省中醫院。在醫院工作期間,藥房中西醫協作,領導班子團結一心。作為黨支部成員,虞華工作積極熱情,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本職工作,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因已百歲高齡,虞華老人談及在醫院的工作經歷時,語言已經有些不太清晰,但對醫院及同事們充滿認可和感謝,“我在醫院工作時,同志們對我都挺好的。拿藥的時候,我的手腳挺快挺麻利,來拿什么藥,接著就拿,比一般的人拿得快,還拿得準,還不拿錯藥。值此省中醫建院70周年,我希望同志們在工作上都能做到認真負責。”樸素的話語中,飽含著老一輩醫務工作者對事業的執著與對后輩的殷切期望。
如今的山東省中醫院藥學部,已發展成為國家中藥管理局中醫優勢重點專科,在全國專科排名中名列前茅。藥學部主任馬傳江介紹,目前藥學部秉承“三駕馬車、四輪驅動”的發展理念,重點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尤其是中藥藥師服務能力。藥學部的“三大中心”更是成績亮眼:制劑中心擁有142個自有文號的藥劑品種,數量全省最多、實力最強;智慧共享中藥房每日煎制中藥基數達4萬劑,作為民生工程,極大地縮短了患者的候藥時間;新建的中醫膏方中心設計產能每年可達5萬到8萬料。
馬傳江感慨道:“藥學部能有如今的影響力和良好發展勢頭,離不開以虞華老人為代表的前輩們打下的堅實基礎。他們那一代工作環境艱苦、生活條件落后,卻克服重重困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們今天的成績,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過后輩不懈努力取得的。值此建院70周年,我們更應銘記老一輩為藥學學科發展和醫院建設所付出的努力。”
從戰火紛飛中藥品保衛者,到和平年代醫院藥學事業的開拓者,虞華老人的經歷,是山東省中醫院70年發展歷程的生動縮影。七秩芳華映杏林,薪火相傳譜新篇,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精神將激勵著新一代省中醫人繼續砥礪前行,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