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在時光的長河中,每一份報紙都是歷史的注腳。1980年創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報》,已經和云嶺大地共同走過了45個春秋。走進云南省圖書館,翻開那些泛黃的老報紙,塵封在字里行間的過去,記錄下的是云嶺大地發展的日新月異,是城市變遷的滄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歲月流轉,陪伴了幾代讀者成長的《春城晚報》,也從“紙上”發展到了“線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報”和“開屏新聞”雙品牌的驅動之下,成為了云南媒體類型最齊全的媒體之一。
歷史的光輝照亮了現在,時代的脈搏引領著我們繼續創造未來。讓我們一起坐上“開屏時光機”回到過去,用那些定格在舊報紙上的瞬間和正在發生的當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時代的脈動與社會的變化,在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之間穿梭,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對話。
翻開1985年6月25日的《春城晚報》,一則《玉溪市聶耳公園破土興建》的消息十分醒目——
聶耳的老家玉溪市州城,六月上旬破土興建聶耳公園。第一期工程包括聶耳銅像基座、紀念館、展覽館,預計今冬明春完成。第二、三期工程將建兒童樂園、人造湖、音樂廳、苗圃、詠詩作畫閣、圖書室、文藝茶室、釣魚池等。聶耳銅像由上海交通大學制作,高二點四米,重一噸,價值十萬元。日前已派專人專車接運。公園共占地一百六十畝,總投資約一千萬元。
前世
從鉛字藍圖到破土新生
聶耳公園位于玉溪市紅塔區南門街南端,是以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為主的文化、休閑、娛樂的綜合性公園。據《玉溪市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志》記載,聶耳公園的選址歷經調整。1984年初,聶耳公園選在高地公園內擴建,當年10月又確定了重新選址新建。目前聶耳公園所在的位置,在1956年的州城建設規劃中,就定位“人民公園”用地。聶耳公園于1985年6月8日破土動工,1987年7月17日建成。
公園里的聶耳銅像,于1985年7月17日落成,自落成之日起,這里就是市民和游客緬懷聶耳的必到之處。
位于公園西北角的兒童樂園,是很多玉溪80、90后的童年記憶。這里當年有空軍贈送的國產初教6型飛機,有高空腳踏車、轉椅、電動小火車、電動摩托車等,還有至今仍保存較好的“開拓者之路”。“開拓者之路”用山石堆筑而成,孩童可由洞內爬入,登上滑柱,過隧道,飛渡壕溝,過天生橋、獨木橋,攀越倒樹,鉆藤橋,過鐵索橋……
聶耳公園建成初期雖需購票入園,但魅力無窮。彼時正上小學四年級的玉溪市民羅勇回憶道:“‘鉆狗洞’最受孩子歡迎,空中腳踏車和飛椅也充滿樂趣。”在紅塔區僅有荷花池和高地公園的年代,聶耳公園以其“面積最大、項目最多”的絕對優勢,承載了整整一代玉溪孩子的歡聲笑語。
因為住在附近,聶耳公園留下了羅勇很多童年的回憶,他至今都還保存著公園的門票和游樂園門票。
后來,作為免費開放的公共空間,聶耳公園融入玉溪市民的日常。清晨的太極、午后的閑談、傍晚的漫步,市民活動絡繹不絕。
今生
“兩環兩軸多中心”的結構升級
經過30多年的運行,聶耳公園出現了設施老化、景觀破舊、活動場地單一、衛生狀況差、水污染嚴重、游客承載力不足等問題。這座承載數代人記憶的公園在2018年迎來命運轉折。伴隨玉溪市入選全國海綿城市試點,聶耳公園啟動改造工程。2018年3月,聶耳公園海綿建設工程開工建設,并于2019年4月30日完工。
此次改造通過增設人工濕地、實行雨污分流等,為聶耳公園構建了具有自凈能力的水生態系統。同時對公園整體景觀結構進行了改造,構建“兩環、兩軸、多中心”結構,即休閑健步環路、濱水游憩環路,聶耳文化軸、生態景觀軸,兒童游樂中心、花田科普中心、民俗小徑中心、濕地凈化中心、林下歌舞中心、濱水游樂中心、林下休憩中心、花坡觀賞中心等。同時,保留大樹,修繕了建園時存在的歷史建筑和構筑物,保留場地記憶,增強了公園的文化氛圍。
近40載光陰荏苒,聶耳公園經歷了時間的打磨與功能的變遷。昔日的電動小火車、摩托車等游樂設施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開拓者之路”等經典元素得以妥善保留,成為玉溪人共享的童年記憶。
徜徉園中,晨練太極的身影仍在銅像前流轉,孩童的笑語依然在“開拓者之路”回蕩。聶耳公園的40年變遷,恰似一部微縮的城市進化史,公園雖然有了變化,但這里依舊是人們散步游玩的地方,仍在續寫著屬于玉溪的時光故事。
開屏新聞記者 李春麗 攝影報道
一審高偉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