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三年前,這些傳統車企肯定想不到,中國汽車市場最炙手可熱的兩個造車新勢力,竟然都和手機廠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個是小米汽車,7月1日,小米汽車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交付量超過2.5萬輛。小米汽車首款SUV車型YU7,創造了驚人的銷售紀錄。根據小米汽車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YU7開售一小時大定訂單突破28.9萬臺。這一數字超過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2024年在華銷量的半數。
另外一個是華為,雖然沒有親自下場造車,但是它深度參與的鴻蒙智行,旗下有多個汽車品牌,包括問界、智界、享界等等,其中問界品牌旗下的M8和M9,已經幾乎壟斷了40萬以上的高端SUV市場,2025年第25周(6月16-22日),問界M8單周銷量達4470臺,連續多周領跑40萬級SUV市場,上市58天內累計交付突破3萬臺。問界M9穩居50萬級SUV銷冠,5月交付15481臺,2025年累計交付48716臺。
很多人可能認為,這個銷量相比傳統車企動不動就一百多萬的年銷量,還是很有限,但是有兩點希望大家注意到:
第一點,這兩個品牌的車型數量相比造車新勢力差了不止一個數量級,小米汽車迄今為止只有2款車,推出一款火爆一款,問界也只有四款車。
第二點,從價格段來看,小米兩款車定位20-35萬的市場,問界M8和M9定位40萬元以上的市場,你們口中的傳統車企,沒有一家能夠在這兩個價格段,撼動這兩個品牌。這其中華為沒自己下場,問界是華為自己下場的話,銷量翻倍都可能。
一眾傳統車企,被兩個手機廠商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這一幕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但是確實是發生在眼前的事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車企的固有思維,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難以打破。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磁吸感電螺栓,說的復雜點就是無線充電,說的簡單點底下帶導電,車里做幾個標準螺紋口,再給加上電很難么?是,簡單的很,何況配的電又不是大功率,稍微加點成本就行,但,沒有傳統車企做過。
車上弄幾個磁吸點很難嗎?一點都不難,但是誰的車上沒有手機支架沒有紙巾盒沒有一些零碎的小東西?傳統車企管你這個?你自己買一個帶松緊帶的紙巾盒自己找地方掛著去吧。極氪也有類似的靈動貼設計,只是不磁吸,智己也有磁吸的設計,但是數量不夠多,位置設計也沒小米的人性化。
后排頂棚上放個滑軌,給配上電增加拓展性技術上很難嗎?簡單的很,稍微加點成本就行,但,沒有傳統車企做。
帶著鑰匙,車外叫小愛執行車輛操作技術上很難嗎?簡單的很,稍微加點成本就行,但是極少有傳統車企做。
做一個真正可以遮蔽太陽光的調光天幕很難嗎?簡單的很,傳統車企做過,其他新勢力也做過,但是效果都不好,大太陽還是遮不住,很難嗎?
用手機查看自己車輛環境,識別一下車位環境很難嗎?是,不就是哨兵模式和小愛智能融合一下么,但是其他傳統車企就是沒做。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你說這些配置都是花里胡哨的,買車還是買三大件?人家小米YU7的835公里續航,實測續航達成率接近9成,SU7 Ultra橫掃各大賽道,你怎么能舔著臉說人家的三大件沒做好?難道不能既做好三大件,也做好這些小功能,非要二極管,非黑即白?那為什么傳統車企,卻都沒做好呢?賽道跑不過,連這些小設計都沒有人家花心思,賣不過別人,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一句話總結就是,兩家手機廠商的造車邏輯,打破了傳統車企的固有思維。傳統車企往往以“機械性能、工程思維”為核心衡量標準打造汽車產品,而華為和小米卻通過跨界融合,讓汽車不再局限于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升級為智能生活的核心樞紐。
傳統車企不是沒技術,但是總是感覺它們,已經被傳統思維束縛了,內部的利益盤根錯節,如此一來,被兩家手機廠商打敗,就不意外了。所以這非但不是悲哀,我們反而應該慶幸,中國汽車圈友這樣兩家手機廠商的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