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在尉氏焦裕祿紀念館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主題黨日活動。縣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地方史志學會黨史史志工作者、黨員代表、入黨積極分子等60余人參加慶祝活動。
慶祝活動由李建強主持,隨著國歌奏響,全體人員肅穆而立,齊聲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用嘹亮的歌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黨的生日祝福。全體人員重溫黨的光輝歷程,強化黨員理想信念,激發黨史史志工作者干事創業熱情。
中共尉氏縣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張建營宣讀表彰文件和表彰名單,張建營主任、尉氏縣地方史志學會會長朱大寬、黨支部書記李建強等領導為史志文化傳承者、史志杰出貢獻者頒發獎杯。著名節目主持人張劍瑋、吳倩倩宣讀頒獎詞。
榮獲史志文化傳承者的史志工作者有:王小妹、韓丙寅、王小秋、鄒道榮、李文建;榮獲史志杰出貢獻者的史志工作者有:張芬蓮、暢國良、曹飛華、王山泉、李新義、馬現鋒、張劍瑋、李超、王鐵界、陳戰嶺、劉蘭昌、孫保國、吳倩倩。
張建營主任帶領史志研究工作者和黨員代表、入黨積極分子等進行入黨宣誓。隨后,史志學會召開常務理事會,黨支部書記李建強講黨課,學黨史,悟思想,學習《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及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價值。經史志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決定,聘請陳群山同志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
河南省首屆勞模王小妹同志身體不適,未能參加慶祝活動,活動結束,在張建營主任帶領下,史志學會負責同志代表全體黨史史志工作者到王小妹同志家中走訪探望,并為王小妹同志頒發史志文化傳承者獎杯。
附:尉氏縣優秀史志工作者頒獎詞:
尉氏縣優秀史志工作者頒獎詞
2025年7月1日
一、史志文化傳承者
王小妹
老驥伏櫪,不忘初心;鮐背之年,事業當春。
歲月染白雙鬢,初心丈量使命。她是焦裕祿樹立的婦女典型,她是省首屆農業勞動模范,她以畢生的堅守賡續紅色血脈,永做薪火傳人。她走進社區、學校、企業、工廠,用銀發與熱忱書寫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
韓丙寅
老當益壯,志存高遠;耄耋之秋,初心如磐。
歲月沉淀智慧,使命鑄就擔當。他以筆為戈拓文化之疆土,以文為脈鐫歷史之印記;傳播邑域文化,弘揚先賢遺風,讓姓氏文化與故土文明同頻共振;守護嘯臺遺址,倡修阮氏陵園,讓塵封的往事與輝煌煥發新生。
王小秋
硯田耕史,筆刻文明;援古證今,功載史乘。
他默默深耕,將文獻與考古相契,讓《尉氏著名歷史人物》走出紙頁;他孜孜不倦,把文明與年輪拓印,讓《尉氏文物集萃》中的遺址煥發神采。科學考據為骨,詳實證據為魂,他用一部部著作搭建起文化坐標,守護著永不褪色的精神譜系,讓塵封的歷史名人和遺址成為推介大美尉氏的一張燦燦名片。
鄒道榮
巾幗承責,蔡氏之驕;四海桑梓,懿德功高。
她是蔡姓為之驕傲的媳婦,是兩蔡文化忠實的傳播者,足跡踏遍海內外,讓三賢故里美譽八方;心系桑梓沃土間,讓蔡邕父女文脈重生。重建蔡公祠,用執著鑿開歷史煙塵;修復中郎墓,以柔弱雙肩扛起傳承大旗。歷盡艱辛,鍥而不舍,為尉氏筑起一座閃耀著家族與文明之光的精神豐碑。
李文建
青燈釋古,筆解史匣;考據經緯,史志芬華。
學富五車,以筆為鑰打開歷史秘匣;著作等身,以史為鑒傳承古邑文明。從嘉靖年間的風土到洧川鄉土的記憶,他用考據之眼拂去塵埃,以赤子之心續接文脈。功在當代的堅守,利在千秋的執著,讓千年風華在今時筆墨中生生不息。
二、史志杰出貢獻者
張芬蓮
躬耕鄉土,編志尋根;守護文脈,傳承鄉魂。
年逾古稀,以史為炬,在紙頁間拓印鄉村記憶;休致之年,行而不輟,在新時代抒發盛世精彩。她是文獻堆里的淘金者、鄉土文化的守護者,以如椽大筆凝結成百萬文字。《尉氏縣鄉村志》墨香里流淌的不僅是地域年輪,更是一位鴻儒碩學對歷史的敬畏、對傳承的擔當。
暢國良
杏壇芬芳,歲月如歌;詩詠梓桑,賦說山河。
三尺講臺,教書育人催桃李
大筆如橡,史志研究碩果豐。
他以詩賦繪就史志研究新境界,賦《尉氏》,彪炳史冊;吟三賢,寰宇蜚聲。
他是尉氏歷久彌新的文化名片,他為尉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曹飛華
智者耕云,林泉寄情;仁者耕心,書海養性。
蓬池故里,獨有八斗之才;散人自謂,襟懷五車之能。致政不息,徜徉史鑒譜瓊什;惟日孜孜,鉤沉探奧風雅頌。思追精騖,厚積而薄發;夢歷神州,博觀而篤行。他是史志園圃里的集句匠人,將古籍雅韻薈萃成篇;他是鄉土記憶的耕心居士,將地域精魂嵌進年輪。
王山泉
興教樹人,啟智潤心;博學稽古,講史弘文。
他以教育為炬,創辦卓卓樹人,點亮學子求知之路;他以文化為舟,宣揚赫赫尉氏,深耕兩蔡文化研究。用無私付出打撈歷史記憶,以嚴謹考據勾勒三賢脈絡。讓教育之光與文化之魂在中原大地交相輝映,成為鐫刻在地方發展史冊上的璀璨印記。
李新義
市井滄桑,光影鑄魂;報刊載譽,畫卷留存。
尉氏美景皆入畫,他以鏡頭在時光長河中捕捉文明光影;心悟自然百態情,他用熱情在市井巷陌里聚焦時代心聲。《河南日報》影像敘事,讓家鄉風華躍然紙上;《人民日報》鏡頭抒情,讓和諧尉氏蜚聲中外。
馬現鋒
探源文脈,考據鉤沉;志乘添璧,融通古今。
首倡君子山大典,喚醒千年記憶;探究蓬池文化,填補方志缺殘。廣邀鴻儒蒞邑考察,傾心薪火弘傳;秉筆三篇信而有征,矢志史林深研。擘畫三阮陵興建,他是舍我復誰的史志傳承者;發掘古代碑石刻,他是古邑文化根系的探尋者。
張劍瑋
話筒為介,鏡頭為筆;聲畫織錦,復活勝跡。
他以弘揚傳統文化,講好尉氏故事為己任,讓史志里的鉛字化作流動的影像;他以話筒為號角,以鏡頭為經緯,讓史書中的記載變成可感的敘事。從演播廳到古村落,他用新媒體的光影喚醒沉睡的歷史基因;從傳媒人到赤子心,他讓三賢故里的翰墨遺風煥發新生。
李 超
根植桑梓,揮斥方遒;采擷煙火,訴說鄉愁。
從 “尉氏在線” 三十年的堅守,到 “賈魯風” 席卷豫東的熱度,他用音像為古邑刻錄成長年輪;從一個“記錄者”,成長為一個“講述者”,他讓賈魯濤聲訴說歲月滄桑。他以傳媒人的敏銳捕捉時代焦點,他以鄉土情的執著記錄盛世華年。
王鐵界
同心驛站,公益家園;敬畏史志,崇德向賢。
他打造溫馨驛站,讓環衛工的清晨有熱粥暖身;他樂善好施,讓快遞哥的疲憊有小憩之所。他無私的付出,讓社會充滿溫情;他平凡的善舉,為時代注入光彩。他與傳統文化情結,用尉氏元素傳遞華夏文明。
陳戰嶺
沃土興農,成效卓然;研經鑄史,志海揚帆。
他以肥土沃壤為載體,在鄉村振興畫卷中播撒“春華秋實”;他以方志傳承為船帆,在修志問道征程中牢記初心使命。創辦特色種植基地,激活鄉土產業動能;協調聯絡多方資源,為史志學會發展披肝瀝膽。編修陳家村史,竹帛可載;參與姓氏研究,成績斐然。
劉蘭昌
木版佛畫,九州傳揚;屢獲殊榮,積厚流光。
先輩熏陶,自幼習木版佛畫技藝;非遺傳承,而今刻創新雕版千余。以刀為筆,讓古老技法重煥生機;以木為紙,將中西元素和美熔鑄。匠心獨運,《忠義千秋》斬獲中國工藝百花金獎;德藝雙馨,央視省報刊播人物專題。筆刀不輟,鐫刻文化技藝的當代榮光;承前啟后,暈染港臺根脈的同源底色。
孫保國
妙手取景,定格永恒;藝韻流芳,萬象入鏡。
他慧眼尋美,將瞬間凝結為永恒;他鏡頭藏韻,讓畫面留駐真摯鄉情。三賢故里承載千年文脈,因他而光影生花;賈魯古道換發時代新貌,因他而詩文成畫。他用影像刻錄流逝的時光,讓觀賞與價值交融共生;他為壯麗山河留下真實寫照,讓史志長廊更具畫意詩情。
吳倩倩
扎根熱土,桑梓情深;紓困解憂,興文惠民。
她是最美史志人,在史志工作的天地里耕耘不輟;她是最美宣講員,從廣播電視的采編中收獲碩果。她授予三八紅旗手,以專業素養展現女性卓越風采;她名列開封好人榜,用無私奉獻詮釋責任擔當。參纂《開封市名鎮名村志》,榮光無限;參與《洧川鎮志》撰修,屢受嘉獎。
供稿:尉氏縣地方史志學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