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萬套背后的血腥算術:房東不降價12%別想賣房!
上海5月二手房1.9萬套的網簽數據刷屏了。
中介朋友圈鑼鼓喧天,自媒體高喊“市場回暖”。
但當你走進真正的交易現場——房東的降價記錄、買家的砍價刀法、中介的談判話術——會發現這1.9萬套成交,是用房東平均12.1%的房價折損換來的。
數據的光鮮與交易的殘酷,正在撕裂上海樓市認知。
被忽略的核心密碼:12.1%的割肉空間
鏈家上海最新成交數據顯示:從首次掛牌到最終簽約,房東平均要讓價12.1%。
這不是理論推測,而是來自17萬套掛牌房源中真實成交樣本的統計結果。
換算成具體數字:
掛牌500萬的房子,成交價約440萬
800萬的改善房,最終704萬成交
千萬級住宅,砍掉121萬才是市場價
更扎心的是,這12.1%只是最終結果。在成交前,房東還要經歷多輪“凌遲式”調價。
以浦東金橋五街坊某套房源為例:
去年12月掛牌520萬,三個月無人問津;
今年2月降價至505萬,帶看量仍稀少;
4月再降15萬至490萬,終于有買家出價;
經過3輪談判,最終468萬成交。
累計降價52萬,折價率10%——而這已是板塊內成交較快的案例。
為什么1.9萬套帶不來暖意?
因為成交量≠市場熱度,而是房東妥協度的晴雨表。
貝殼上海5月調價記錄揭露真相:
76%的房東選擇“躺平”(價格不變)
22%的房東正在降價
僅2%的房源敢漲價
降價已成生存剛需。
去年9月新政刺激的“短暫回暖”,在今年初徹底消散。
降價房東比例已回升至去年8月水平——那是上海二手房價格體系崩塌的起點。
一位虹口涼城板塊的置換房東直言:
“中介說現在成交靠‘三刀流’:
第一刀自己砍掛牌價,第二刀給買家砍價空間,第三刀再讓中介費。
否則連看房的人都約不來。”
不同價位段的“割肉指南”
? 500萬以下:鈍刀割肉法
剛需市場買家數量多,但比價極其殘酷。
某寶山顧村中介店長透露:
“買家會把同小區30套房源價格做成Excel表,
專挑每周降價的房源砍價。”
成功秘訣是:高頻微降+曝光刷屏
每周降3-5萬(不超過2%)
要求中介置頂推送“新降價”標簽
楊浦區控江路某老破小房東,
通過8次累計降價38萬(月均4.75萬),
最終在掛牌第147天成交。
? 500-800萬:心理博弈戰
這個總價段的買家最懂“性價比陷阱”。
徐匯濱江某豪宅中介透露:
“買家會帶著驗房師和裝修公司看房,
當場核算改造費用,把報價砍到骨頭里。”
靜安寺某次新小區房東的教訓:
因拒絕買家砍價40萬的要求,
房子滯留4個月后,
最終以低于原報價55萬成交。
? 800萬以上:跳水式定價
豪宅市場信奉“沒有賣不掉的房,只有不夠狠的價”。
古北某掛牌1800萬的別墅,
房東咬牙直降300萬后,
3天內收到7組帶看,
最終1580萬成交。
中介圈潛規則:
“降幅不超過15%等于沒降”
但要注意:大降后必須穩價!
頻繁調價會被視為“心虛”。
買家正在享受“戴維斯雙擊”:
可挑選房源同比增加23%(鏈家庫存數據)
平均議價空間突破兩位數
而房東面臨“囚徒困境”:
降價可能被“抄底”
不降可能錯失置換窗口
某閔行春申板塊改善買家的實操:
“我看中同小區三套房,
每周給房東發競品降價截圖,
最后選了讓步最大的那套——
總價砍了96萬,等于省出寶馬X5。”
當某些專家用“1.9萬套”論證回暖時,
他們刻意忽略了:
成交量≠市場健康度
成交價≠房東收益值
真正的市場溫度計是:
庫存去化周期(當前19.2個月)
新增客源/房源比(0.85:1)
議價空間變化曲線
這些指標共同指向一個事實:
上海二手房仍處于深度買方市場。
所謂“回暖”,
不過是房東用12.1%的資產縮水,
換來的流動性幻覺。
對房東的忠告:
掛牌價≠資產價值,成交價才是。
若急售,請直面12%的折價現實;
若觀望,請接受更長的變現周期。
對買家的提醒:
別被“量漲價穩”的話術迷惑,
但看到符合折價規律的筍盤時,
該出手就出手。
市場永遠獎勵看清本質的人——
無論買賣,
知道代價在哪的人,
才付得起真正的成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