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夏文明的雙源頭
甘肅天水不僅是伏羲、女媧的誕生地,大地灣遺址更出土了8000年前的碳化黍粒和宮殿式建筑,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至新石器時代早期。
2、八個王朝的龍興之地
甘肅誕生了前秦、后秦、西秦、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八個割據政權,其中前秦苻堅重用王猛推行漢化改革,開創“關隴清晏”的治世局面。
3、中醫理論的源頭活水
慶陽人岐伯與黃帝論醫形成《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基礎。岐伯還被尊為“天師”,其醫學思想融合天文、地理、哲學等多學科知識,影響至今。
4、邊塞詩的地理密碼
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一片孤城萬仞山”的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小方盤城,現存漢代烽燧遺址仍可眺望戈壁落日。王之渙《涼州詞》中的“春風不度玉門關”,道盡絲路咽喉的蒼涼。
5、中國最早的佛教石窟
炳靈寺石窟第169窟保存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書題記,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佛教石窟。窟內“西方三圣”造像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與中原風格,被譽為“石窟藝術的活化石”。
6、藏傳佛教的高等學府
拉卜楞寺擁有中國最完整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下設六大學院,鼎盛時期僧人超4000人。寺內珍藏的《大藏經》手寫本,是研究藏傳佛教的重要文獻。
7、道教藝術的孤本
涇川王母宮石窟保存北魏時期道教造像,其中“三清”像為國內罕見。窟內浮雕的“老子八十一化”圖,是研究早期道教與佛教融合的重要實物。
8、懸泉置的千年郵驛
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550余片西漢麻紙,其中《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木牘與紙質文書同出,證實西漢時期紙已用于官方文書,比蔡倫造紙早200年。
9、裕固族的婚俗密碼
裕固族婚禮中,新郎需向新娘連射三支無鏃箭,象征驅邪納福。箭桿折斷后投入火中,寓意新人永結同心。這一習俗源自古代回鶻部落的婚儀。
10、保安族的浪山節
每年農歷五月下旬至六月初,保安族舉家到野外扎帳篷、煮手抓肉、唱“花兒”。這一習俗源于明代屯戍士兵的野外聚餐傳統,現已演變為民族文化盛會。
11、東鄉族的雞娃禮儀
東鄉族待客時,將整雞分為13塊,雞尾(“雞尖”)必敬最尊貴客人。這一習俗與《古蘭經》中“施惠于客”的教義結合,形成獨特的飲食禮儀。
12、天水放馬灘紙地圖
1986年出土的西漢麻紙地圖,用墨線繪制山脈、河流,是世界上最早的紙質地圖。其原料為大麻纖維,證實西漢早期已掌握成熟造紙技術。
13、雷臺漢墓的銅奔馬
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踏飛燕,其力學平衡設計至今無解。1983年被定為中國旅游標志,原名“馬踏飛燕”,后更名為“銅奔馬”以正學術之名。
14、中國最短的高速公路
天水天北高速全長僅13.15公里,連接市區與麥積山景區。因其過短被戲稱為“不適合飆車”的高速,卻是石窟藝術之旅的重要通道。
15、定城磚的傳說
嘉峪關甕城中心的“定城磚”,相傳工匠易開占精準計算用料,竣工時僅剩此磚。600多年無人敢動,成為建筑智慧的象征。
16、黃河首曲的瑪曲縣
瑪曲在藏語中意為“黃河”,是全國唯一以黃河命名的縣。黃河在此形成180度大轉彎,孕育了“天下黃河第一灣”的壯美景觀。
17、世界第一古梨園
皋蘭什川古梨園擁有萬畝明代梨樹,最長樹齡超300年。每年四月梨花盛開,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觀,被譽為“世外梨園”。
18、中國葡萄酒的發祥地
武威是中國葡萄酒發源地,漢代張騫帶回葡萄種,唐代涼州葡萄酒成為貢品。1985年“莫高”干紅在此誕生,開啟中國現代葡萄酒工業。
19、蘭州刻葫蘆的微雕藝術
藝人用特制鋼針在雞蛋大小的葫蘆上雕刻《清明上河圖》,需放大鏡輔助。現存最早作品為清代“八仙過海”葫蘆,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20、保安族腰刀的鍛造密碼
保安族腰刀采用“折疊鍛打”工藝,刀刃嵌入鎳片形成花紋。其“什樣錦”刀柄用牛角、銅片鑲嵌,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
21、甘南藏香的神秘配方
拉卜楞寺藏香以柏木、麝香、藏紅花等30余種藥材配制,需經72道工序。其制作技藝傳承千年,至今仍遵循“傳男不傳女”的古訓。
22、隴東皮影的光影傳奇
環縣道情皮影戲用牛皮雕制人物,著色采用植物染料。其唱腔高亢激越,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現存清代《封神演義》皮影,人物造型保留明代風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