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河南西峽的暴雨成了全網關注的焦點。從網友拍的視頻里能看到,6月30日晚上九點多,太平鎮和二郎坪鎮的雨下得跟竹筒倒豆子似的,三小時就下了208毫米,累計降雨量更是達到225.3毫米,這相當于把全年三分之一的雨水全倒進了這兩個鎮子。蛇尾河的水像脫韁的野馬,眨眼間就漫過了河堤,沖垮了道路和橋梁,不少村民家里一樓直接被淹,汽車像玩具一樣被卷進河里。一位民宿老板稱,自家130萬蓋的房子,今年才裝修好,才營業一天就沒了。水把一層全部淹沒,一個人救了老婆孩子和外公外婆四個人,自己差點就沒了,私家車也沖走了。
災情發生后,南陽消防緊急調派了22輛消防車、85名消防員,帶著5架無人機和7艘沖鋒舟連夜趕到現場。他們分成7個搜救小組,沿著河道25公里范圍展開拉網式搜尋。有網友拍到,消防員們在齊腰深的洪水里,用繩子綁著自己互相攙扶著前進,沖鋒舟在漂浮的家具和斷樹之間艱難穿行。他們發現一輛車被沖到了河中央,車里還有人,就奮不顧身地沖過去救出3個大人和一個小孩。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場暴雨來勢洶洶,還正值夜晚,有的人來不及撤離就被洪水夾裹著沖入滾滾洪流,造成8人失聯。失聯者大多是在河道附近作業的施工隊工人。他們住的板房被洪水沖走時,很多人還沒來得及反應。救援人員不得不沿著河道一點點地排查,甚至動用了聲吶設備。一位參與救援的志愿者說:“水流太急了,有些地方只能徒步進去,每走一步都得小心腳下的淤泥和隨時可能倒塌的房屋?!?/p>
老界嶺景區的情況同樣危急。暴雨導致景區內多條道路坍塌,泥石流裹挾著巨石沖毀了棧道和觀景臺,13條主干道中有9條完全中斷。有游客在網上分享,30日晚上他們被困在民宿里,三樓的雨水倒灌進二樓,停電斷網,只能裹著被子在黑暗中等待。直到第二天早上,景區才勉強恢復人員通行,被困游客在工作人員和民宿老板的幫助下,沿著臨時開辟的小路撤離。
在這場災難中,普通人的善舉同樣令人動容。有個叫老張的村民,開著自家鏟車往返10多次,救出了20多名被困鄰居。他在接受采訪時說:“當時啥也沒想,就想著能多救一個是一個。”還有社區干部用麻繩綁著腰,在洪水中組成“人鏈”,把被困的老人一個個拉到安全地帶。
更讓人感動的是縣醫院的醫護人員。地下室進水導致停電,他們打著手機手電筒,在黑暗中順利接生了一名新生兒。這條消息在網上傳開后,網友們紛紛點贊:“這就是生命的奇跡!”
社交媒體上,“西峽緊急救援物資互助群”短短兩小時就聚集了3萬多人,大家自發捐贈救生衣、頭燈、食品等物資,裝滿了十幾輛卡車送往災區。有網友評論:“河南人就是中!關鍵時刻從來不掉鏈子!”
這場暴雨在網上引發了熱烈討論。有人為救援人員的英勇點贊:“消防員們太辛苦了,希望他們平安!”也有人對預警機制提出質疑:“預警都發了好幾天,為啥還有人被困?”還有人提醒大家:“遇到這種天氣,千萬別湊熱鬧去山區,安全第一!”
不過更多人關注的是失聯人員的安危。有網友在視頻下方留言:“祈禱能有奇跡,希望那5個人能平安回來。”還有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老家就在西峽,看到視頻里的場景,眼淚止不住地流。”
截至7月1日16時,這場暴雨已經造成3人遇難,5人失聯。雖然救援還在緊張進行,但我們不得不反思:面對極端天氣,我們的防災措施是否足夠完善?
從搜索到的信息來看,河南省在汛期前已經預置了26萬搶險救援隊伍,提前轉移了1.71萬人。西峽縣也在暴雨前發布了紅色預警,但極端天氣的破壞力還是超出了預期。這說明,預警機制雖然重要,但如何讓預警信息真正“叫應”到每一個人,如何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仍然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也需要加強。老界嶺景區的道路和通信中斷,給救援帶來了極大困難。如果我們能在平時多投入一些,對山區道路和通信設施進行加固和升級,或許能在災害發生時減少損失。
這場暴雨讓我們看到了自然災害的無情,也看到了人間的溫暖。無論是沖鋒在前的消防員,還是自發救援的村民,他們都在用行動詮釋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西峽能早日恢復往日的寧靜,失聯人員能平安歸來。畢竟,在災難面前,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