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的必答題。
作者|何簡
編輯|張文
封面|英雄本色
從華為獨立 5 年之后,榮耀終于站在了上市敲鐘的大門前。
據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榮耀已于 6 月 26 日取得上市輔導備案,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接受具有主承銷資格的證券機構進行上市輔導并通過驗收是 A 股 IPO 的必經程序。上市輔導期至少 3 個月,亦有部分公司歷經數年。
根據備案報告,榮耀的上市輔導期預計共 9 個月,計劃在明年一季度完成輔導計劃并向當地證監會申請輔導驗收。此后,榮耀還需經過 IPO 申報、審核等環節。按照這個時間點樂觀估計,榮耀最快或將在 2026 年年內完成 IPO。
只是當下對于榮耀來說,很難稱得上是一個 IPO 的好時機。
倒不是因為資本市場的不景氣。今年 A 股 IPO 市場逐漸活躍,尤其是類似于榮耀這類新科技屬性的公司更受熱捧。比如 6 月份登陸科創板的影石創新,上市首日股價一度暴漲接近 300%,市場熱度可見一斑。
關鍵在于榮耀自身——這家公司在經歷了一次低谷逆轉之后,再度陷入銷量低迷期,下滑速度之快堪稱自由落體。根據 IDC 數據,去年第一季度榮耀手機市場份額尚且位居國內第一,到了年底就已經下滑至第五位,今年第一季度更是跌出前五,徹底淪為了 Others 陣營,和已經賣身的魅族坐在一桌。
5 年前榮耀獨立時,管理團隊尚能平穩過渡,但這種穩定卻沒能保持到 IPO 前夜。執掌榮耀超過十年的靈魂人物、公司 CEO 趙明于年初突然離職。新任 CEO 李健上臺之后,公司管理團隊從上至下密集換血,調整幅度之大在整個榮耀歷史上都堪稱罕見,幾乎可以用“邊開飛機邊換引擎”來形容。
新任 CEO 李健為榮耀講述的新故事是 AI。他對稱榮耀的新定位是“AI 終端生態公司”,未來 5 年將投入超百億美金助力生態建設。手機廠商們都樂意講述與 AI 生態有關的故事,華為、小米、OV 莫不如是,甚至就連魅族也喊出過“AI 終端”的口號。
當下橫在榮耀面前最致命的難題仍然是銷量,這將直接關乎他們 IPO 的成敗。榮耀新任管理層在一個月前對外稱,隨著新品正常發布和組織架構調整完成,他們有信心在下半年重回市場前三。
這也是榮耀在 IPO 之前必須達成的目標。
必須上市的榮耀
5 年前從華為正式獨立開始,IPO 之于榮耀就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你很難用一家普通創業公司的概念來理解榮耀。與華為分割之前,榮耀已經是一個年出貨量超 4000 萬部、員工人數超 8000 人的成熟公司,國內銷量甚至一度拳打小米,腳踢蘋果。用前 CEO 趙明的話說,榮耀就是“中國最大的創業公司”。
它的獨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華為面臨芯片制裁的艱難時刻,想要讓榮耀存活下來,只能徹底切割。2020 年 11 月,深圳國資與 30 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組成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為了榮耀的新股東,華為不再持有任何榮耀股份。
據此前財新報道稱,華為剝離榮耀時的交易金額約為 2600 億元。面對這樣一家體量巨大的公司,投資方們想要收回成本,似乎也只有上市一條路可選。
獨立后的榮耀一直在為上市做準備。過去 5 年,榮耀至少完成了 5 輪融資,先后將電信運營商、供應鏈合作伙伴乃至第三方投資機構納入股東陣營,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京東方、基石資本等公司等都成為榮耀的股東。工商信息顯示榮耀的股東數量已多達 23 家。不過,占據榮耀絕對話語權的仍然是深圳國資。
很難說榮耀自身有多么缺乏資金。國產手機廠商們并不像互聯網公司們有那么大的資金壓力,現金流充沛,資金雄厚,OPPO、vivo 等步步高系公司至今也未有公開融資。榮耀的這些融資動作更多還是為了多元化股權結構,拉攏更多不同的投資方入局,核心目的仍然是為了上市。
榮耀的管理層也從不避諱談論公司的上市計劃,一直對外強調上市是榮耀既定的戰略方向。趙明也多次在采訪中對外強調,榮耀將會適時推動上市流程。
過去幾年,也不斷有媒體猜測榮耀到底將會以何種方式推進上市。由于國資占據主體,外界多認為榮耀最終仍會選擇登陸國內市場,猜測焦點僅在于通過借殼方式還是 IPO。
或許是為了打消外界的疑惑,2023 年,榮耀正式對外發布公告,明確將通過首發上市即 IPO 方式推動公司登陸資本市場。2024 年下半年,榮耀開始啟動股份制改造,于當年 12 月 28 日正式宣布股改完成。
按照此前中國證監會披露的榮耀上市輔導的備案報告,榮耀此次輔導共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為期三個月,最后節點為明年 3 月。
如若一切順利,榮耀最快將于明年一季度之后進入 IPO 申報環節,最快或將于 2026 年年內完成 IPO 上市。
但這僅是樂觀估計下的情況。作為參考,今年 6 月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的影石創新,早在 2020 年 7 月就完成了輔導備案登記,2020 年 10 月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 IPO 申請材料,但此后又因種種原因陷入停滯。到最終證監會正式批準影石創新 IPO 注冊,已經是 2025 年 2 月。
IPO 前的劇烈震蕩
公司上市前往往要保證團隊與業績的穩定與增長,很少有公司像榮耀這般在上市前臨陣換帥,甚至連公司的發展方向都發生了戰略性的調整。
今年 1 月,就在榮耀完成股改后不久,關于榮耀前 CEO 趙明離職的傳聞密集傳出,引發外界諸多猜測。彼時榮耀先后兩次對外辟謠,稱趙明離職消息不實。
直至 1 月 17 日,榮耀正式對外發布公告,稱趙明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CEO 等相關職務,董事會決定由李健接替趙明開展工作。榮耀對外稱,趙明為榮耀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趙明于當日在公司內網發布告別信,稱選擇放手和離開榮耀,是他人生當中做出的最艱難的決定。“過去 10 年,榮耀幾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趙明是榮耀成立以來的絕對靈魂人物。他自 2015 年起就開始擔任榮耀 CEO,親身經歷了榮耀從品牌獨立運作、與華為分割到逆勢成為國內市占率第一的完整過程。某種程度上,他之于榮耀就類似于余承東之于華為手機,在消費者心目中牢牢綁定不可分割。
趙明的能力也有目共睹。2020 年榮耀完全從華為剝離之后,次年上半年市占率一度低至 3%,但僅僅半年時間過去,榮耀市占率就從低點逆襲,在當年第三季度重回中國手機市場前三。根據 IDC 數據,2024 年第一季度榮耀市占率高達 17.1%,出貨量同比增長 13.2%,市場份額位列國內第一。
IDC 報告
趙明也繼承了余承東在營銷上的長處。大模型問世以來,AI 逐漸成為各家手機廠商發力的重點,但最出圈的或許還是趙明用 AI 一句話點咖啡的營銷。去年 10 月的榮耀 Magic 7 發布時,趙明為了演示手機上最新搭載的 YOYO 智能體功能,在發布會上 AI 一次性下單了 2000 杯咖啡,惹得多家瑞幸接連爆單,成功登上微博熱搜。
趙明在告別信中也對榮耀去年的成績不吝贊美,稱 2024 年公司完成了利潤、獎金預算目標,收入、銷量達成率也不錯。他的股票還在公司,期待 2025 年榮耀更上一層樓。
但 2025 年的榮耀很難稱得上是“更上一層樓”。IDC 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報告中,榮耀已經從去年同期的排名第一,一路下滑至掉出前五陣營,淪為榜單中的 Others。同期,包括榮耀、魅族等在內的 Others 市占率同比下滑 14%。
今年上半年,榮耀僅僅只發布了兩款機型,包括一款旗艦折疊屏手機以及一款定位主打大電池的戶外手機。二者均非當前手機市場上走量的主流機型,很難在銷量上有所建樹。與之對應的是,今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市場一共發布了 59 款新品。
管理層的動蕩是上半年榮耀節奏停滯的主要原因之一。趙明離職的同時,包括榮耀中國區 CMO 姜海榮、榮耀中國區銷售部部長鄭樹寶等多名高管陸續離開。
4 月份開始,李健在榮耀內部發起了一場名為“雄鷹計劃”的人員調整計劃,對全國 29 個省級區域負責人、中國區六大核心職能部門負責人等采用“重新競聘上崗”的方式進行調整。
一個月后,榮耀內部調整完成。據媒體報道,榮耀 39 個中國區關鍵崗位主管中,多達 45%的崗位負責人有所調整,榮耀海外多個大區負責人也相繼發生變動。
華為手機的重新回歸也對榮耀銷量造成一定影響。在華為離開手機市場的幾年中,榮耀一度被消費者們視作是華為手機的替代選擇,二者在系統、服務以及經銷網絡上也多有重合。但在華為重新回歸手機市場并發力鴻蒙生態之后,榮耀很難再吸引到這部分消費者。
新人的新故事
接替趙明擔任榮耀 CEO 的李健同樣出身于華為體系。公開資料顯示,李健于 2001 年加入華為,2017 年任華為公司監事會成員。2021 年 7 月,李健加入新榮耀,先后任管理團隊核心成員、副董事長、董事、人力資源部總裁等職務。李健曾有多年的海外市場經驗,不少媒體用“華為悍將”來形容他。
榮耀 CEO 李健
今年 3 月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李健首次作為榮耀 CEO 公開亮相。第一次登臺,他就對外宣布榮耀將從手機制造商向全球 AI 終端生態公司的轉型計劃,稱之為“榮耀阿爾法計劃”。未來 5 年,榮耀將投入 100 億美元與全球合作伙伴共建 AI 設備生態。
李健試圖對外展示出一個不同于趙明時期的新榮耀形象,他在首次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就不斷強調,“我個人不想打造任何人設,真實不應是人設,而是底色。”用他的話說,“把人品做好、人做好、事做好,這個組織才能夠更好的為公司服務。
李健格外強調組織建設的重要性。他用了一個所謂的“雪山模型”來闡述榮耀的組織治理,包括“高高的山”“長長的坡”“寬寬的河”以及“厚厚的雪”等四個不同板塊,看起來頗具哲學意味。在他看來,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是組織問題, 此刻的榮耀更需要重新激發組織的戰斗力。
今年上半年榮耀從上至下的調整或許只是李健組織調整的序幕。今年 5 月份的媒體群訪中,他將榮耀今年一年都視作是公司的調整期,稱將通過一年時間的調整來為明年及更長時間積蓄力量。
至于榮耀的未來,李健認為是 AI。他認為當前的手機市場處于存量競爭的紅海狀態,已經無法實現以前 10%、20%那樣的高速增長,而 AI 仍處于藍海時期,未來終端的形態也會被 AI 改變,他們要勇于探索。
在李健對榮耀“AI 終端生態公司”的定位下,過去半年榮耀花了更多力氣來探索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新方向。公司內部新設立的新產業孵化部涵蓋了具身智能實驗室、具身數據實驗室、交互安全實驗室、動力總成實驗室、仿生本體研究實驗室等多個不同方向的探索。李健還對外發布了一個名為“全球百萬雄鷹計劃”,稱要面向全球招募 10 個技術領軍人才、100 名銷售精英、1000 名優秀畢業生、10000 名榮耀用戶體驗官。
李健稱,“任何公司在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增長曲線,榮耀作為 AI 終端生態公司,我們也將會打造第二、第三乃至更多增長曲線,機器人只是其中一個嘗試。”
這些關于 AI 的探索都可以看作是榮耀在 IPO 前向市場講述的新故事,但在有限的時間內,當前市場衡量榮耀的唯一指標還是銷量。無論李健如何對外強調他不再關注數據和圖表,也無論榮耀如何改造讓宇樹機器人實現 4m/s 的跑步速度,當前榮耀更確切的歸類仍然是手機廠商。
就像馬斯克已經一再重申特斯拉已經是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但特斯拉的股價仍然被每季度的特斯拉汽車銷量所影響。
榮耀的估值似乎也已經受到了銷量下滑的影響。按照此前市場上流出的榮耀去年底 Pre-IPO 輪 2000 億元的估值來看,已經較最早從華為剝離時的估值縮水不少。
好在榮耀下滑的銷量已經有了改善的苗頭。榮耀在今年 5 月發布的 400 系列手機中,重新找回了它擅長的中端性價比路線。今日,榮耀對外宣布 400 系列全球累計激活量突破 100 萬臺,打破了近三年榮耀手機激活量最快破百萬的紀錄。
榮耀 400 系列
只是留給榮耀調整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按照目前的輔導計劃來看,榮耀最快將于明年第一季度完成輔導驗收。上市輔導驗收工作完成函的有效期為 12 個月,榮耀須在規定時限內進行 IPO 申報。
也就是說,接下來一年的市場表現,將直接衡量榮耀 IPO 的成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