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標題《如何開啟宇宙意識》是臆想,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我們都知道,認知就是你的維度,我們是自己的局限。如何拓展自己的思維維度,遠比拓展身體能力更重要。你的身體,很難說具有無限可能,百米快跑,再快,你能有多快?可是思維就不一樣了,似乎是具有無限可能。但矛盾就在于,似乎思維是束縛在身體里的。
宇宙是普遍聯系著,一切有物質的東西,都在散發“智慧”。而作為人來講,作為宇宙的一份子,作為逆熵存在的一份子,通過自己,延伸到宇宙,這個邏輯沒有問題。如果你的意識和宇宙是相通的,那么我們會說,你開啟了自己的“宇宙意識”。為什么說你是你最好的老師,為什么說大自然是你最好的老師,為什么說宇宙是你最好的老師,因為你具備和這一切進行溝通的基本條件。宇宙是有思維的,宇宙的思維有它自己的頻率,當你的思維和它的思維處于同頻率狀態,你們一定就能達到“共振”,從而共享思維意識,這時候你的宇宙意識就是開啟的。
那么如何開啟宇宙意識,我相信喜歡讀我作品的人,一定是喜歡想象的人,一定是熱愛探索的人。我講一些故事,你來體悟,該如何開啟你的宇宙意識。
印度有一個神一般的數學天才——拉馬努金,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他并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只是讀完了中學課程,但他的公式,在他離世幾十年后,仍然有大批的數學家傾其畢生之力來證明拉馬努金在其筆記上記錄下的公式。哈代和李特爾伍德(二者均為英國著名數學家)在第一次細讀了拉馬努金筆記之后,便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敬畏的心理。“他的結果之美妙與奇特完全是神秘的”“它們(指拉馬努金創造的公式)比人們所能想象到的任何東西都更加奇特,足以使讀者為之震撼。”
然而拉馬努金的數學天賦和印度宗教有關,他曾說“一個方程如果不能表達神的旨意,對我而言就完全沒有意義”。
印度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
拉馬努金的數學就是靈性的升華,是他對宗教教義思索后的頓悟引發的靈感,這也是為什么他的公式總是神來之筆,雖然一看便知道它們是正確的,證明出來卻需要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叫娜瑪吉利女神賦予的能力。各位,我們當然不相信是神賦予他的能力,我們相信這是他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意識能力。
他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從小對數學熱愛,癡迷到讓人不解。所以首先他是懂數學的,然后才能通過夢境得到一些看似突來的啟示。一個連一加一都不會計算的嬰兒,是沒有意識能力解讀事物聯系的本質的。他的這種能力就好像,有人看到一堆火柴,立刻就知道有多少根了。
還有人問:惠能沒有文化,為什么能夠成為一代禪宗祖師?
成為一代禪宗祖師,和需要有文化沒有必然聯系。而與思維有關系,而能說出“菩提本無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句子的人,肯定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
我們現在通過科學手段,似乎看到了很遠很遠的宇宙,但我們依然是迷茫的,就好像我們依然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哪里,要去往何方?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我們之與宇宙,就好像我們身體的細胞與我們自己一樣。一個細胞在我們體內,假如說這個細胞是聰明的,它能夠看清我們整個人嗎?它清楚它是組成一個龐然大物的渺小之物嗎?它能透過皮膚,看到另一個龐然大物嗎?顯然一個細胞的生命是短暫的,它被限制在身體的某個地方,似乎再聰明,都無法明白“人”是什么。同樣,我們人就像宇宙中的一個“細胞”,我們組成了一個叫宇宙的龐然大物。我們為這個龐然大物提供養分,也從這個龐然大物中吸取養分,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但我們也最終難逃一死。就像我們的皮膚一樣,換了一層又一層。你的整個身體細胞,一直是這樣循環的,懂嗎?所以“我”就像一條河流一樣,它是始終在變化之中的。你甚至連參考系也找不到,即不能把你當作“主體”,以它物或者他人當作“客體”。我們在前面的拓撲哲學體系里面,有明確的意識層次劃分,并給不同的層次的意識進行數學化,比如人的意識層次數值是300到500,你還記得嗎?而人的心臟也是有意識的,皮膚也是有意識的,所以“心腦”一體是對的。那么你可以把人當作宇宙的“細胞”或者“心”,人如果能“逆流而上”進入宇宙的“大腦”,那就進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即我們本章題目所說的,開啟了“宇宙意識”。
在繼續往下講之前,我給大家科普一個理論,叫三層腦假說。三腦理論,又叫“三位一體大腦假說”,它是由美國神經學家保羅D麥克萊恩提出。
麥克萊恩當時是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腦進化與行為實驗室”主任,這家機構位于美國馬里蘭州浦爾斯維。
依據長期的腦科學實驗結果,麥克萊恩大膽提出新的大腦假說,他認為人類顱腔內的大腦并非只有一個,而是三個。這三個腦作為人類進化不同階段的產物,按照出現順序依次覆蓋在已有的腦層之上,保羅稱其為“人腦的三位一體”構造。這三個腦的運行機制就像“三臺互聯的生物電腦,各自擁有獨立的智能、主體性、時空感與記憶”。
他將這三個腦分別稱作新視覺腦,邊緣系統或情緒腦,以及爬行腦(即腦干和小腦)。每個腦通過神經與其他兩個相連,但各自作為獨立的系統分別運行,各司其職。
很明顯,按這個假說,爬行腦是最先進化出來的,然后是情緒腦,最后是視覺腦。
爬行腦【也叫動物腦】是最先出現的腦,進化上億年。在爬行腦操控下人與蛇、蜥蜴等有著相同的行為模式:呆板、偏執、沖動、一成不變。如同在記憶里烙下了祖先們在蠻荒時代的生存印記,無休止地復制著相同的行為方式。爬行腦控制著身體的肌肉、平衡與自動機能,諸如呼吸與心跳,這部分一直保持活躍狀態,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會休息。
而情緒腦【也叫哺乳腦】包括腦的海馬體、杏仁核、腦垂體和下丘體等,進化時間5千萬年。負責掌控我們的情緒、記憶、哺育和性行為等。麥克里恩認為情感系統一向愛恨分明,一件事物要么“好”要么“壞”,沒有中間狀態。在惡劣的環境中正是依賴這種簡單的“趨利避害”原則,生存才得到保證。當哺乳腦受到弱電流的刺激時,多種情緒(恐懼、歡樂、憤怒、愉悅、痛苦等等)便會滋生。
雖然各類情緒存留的時間很短暫,但哺乳腦卻是孕育情緒、注意力及情感(情緒主導)記憶的主要溫床,它幫助人類判斷事物的基本價值(如你對某物是持肯定還是否定態度)和特別之處(如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還有助于人類感知不確定性因素、進行創造性活動。邊緣系統與新皮層有著千絲萬縷的深入連接,二者聯合操控著腦功能的發揮,任何一方都無法獨立壟斷人腦運行。
視覺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大腦或理性腦,它幾乎將左右腦半球全部囊括在內,還包括了一些皮層下的神經元組群,進化時間200萬年。新皮層對應的是靈長類哺乳動物腦,人類當然包括在內,正是它所具有的高階認知功能令人類從動物群體中脫穎而出。麥克里恩將新皮層稱作“發明創造之母,抽象思維之父”,人類大腦中新皮層占據了整個腦容量的三分之二,其他動物種類雖然也有新皮質,但相對來說很小,少有甚至沒有褶皺。
當我們面對突然沖來的汽車時爬行腦會立刻調動身體肌肉產生躲避動作,之后情緒腦會有“害怕”的情緒,最后視覺腦開始分析原因,采取進一步行為。
當我們處于激烈的情緒之中時無論大腦如何理性地分析來讓自己平息下來都很難做到,正是由于此時我們處于情緒腦的掌控下。現代科學認為杏仁核是掌握情緒的部分,杏仁核的反應速度是 15 毫秒,大腦皮層的反應速度則慢得多,是100毫秒,并且當杏仁核進行著激烈的情緒反應時會阻斷大腦皮層的反應。
該假說已經成為了一個頗具影響力的腦研究范式,催生了對人腦功能機制的重新思考。在此之前,研究者們認為新皮質作為人腦的最高層,控制著其他的低端腦層。麥克萊恩否定了這一說法,他指出,控制情感的邊緣系統,雖然在生理上位于新皮質之下,但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干擾甚至阻止新皮質高階精神功能的實現。
那么我現在問你是哪一層腦處于主導地位?很明顯就本章的標題來說,我們要做到的是讓視覺腦,也就是新皮質腦處于主導地位,而不是讓動物腦和情緒腦處于主導地位。也就是說,你要抵抗簡單的快樂模式,你要抵抗自己的動物腦,抑制情緒腦,慢慢讓視覺腦處于時刻運行狀態。這違背大腦運行原理,也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
大腦占人體重的2%,但運作時卻要消耗人體總能量的20%,因此,大腦的工作機制被設置成“能不用腦就不用腦”。萬物的演化與進化都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也就是大腦在其功能的構建上追求最省能且高效的特征,甚至是達到每一個細分功能的自動化處理。這個特質是大腦創造力調動的阻礙者,而它卻是大腦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作品。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