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肌肉量在30歲達到高峰,隨后逐漸下降,中年時還沒什么感覺,一旦進入老年,流失速度飛快。有些年長者打不開瓶蓋、擰不干毛巾、駝背、走路緩慢、容易摔倒……過去大家認為這些癥狀是自然老化現象,其實可能是“肌少癥”的影響。肌少癥的癥狀包括身體衰弱、行動遲緩、易跌等,保住肌肉量是維持老年生活品質的關鍵。
在正常老化的過程中,骨骼肌的重量會逐漸流失,從30歲到70歲,我們會流失四成的肌肉量。隨著年齡增加,流失得會越來越快,65歲以上人群每年流失1.5%~2.5%的肌肉量。
研究者認為,隨著年齡增加,肌肉量減少是正?,F象,但流失太多肌肉則會危害健康,例如,增加跌倒住院及死亡風險等。進入21世紀后,醫學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肌肉量流失會造成各種健康危害,自2010年起,醫學界討論肌肉健康時,不再只看肌肉重量足夠與否,還要兼顧“肌力”,肌少癥診斷標準增加了握力及走路速度等指標。
如何判斷是否患上了肌少癥呢?首先,看肌肉量,以四肢肌肉量(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當男性小于7,女性小于5.4,就算肌肉量過低;其次,評估上肢握力和下肢走路速度,男性握力小于26千克,女性握力小于18千克,或男女走路速度慢于0.8米每秒。如果符合二者之一的標準,就意味著此人可能患上了肌少癥。
肌少癥通常在年長者以及體重較輕、蛋白質攝取不足、活動量較少的族群中最容易發生。當發現身材較瘦的年長者從椅子上起身有困難,或是行動遲緩,吃得又少,其很可能是患上了肌少癥?;技∩侔Y的也有中年患者,但多半同時患有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等疾病。
目前,醫藥界正在研發免疫制劑新藥。如果這種藥物研發成功,只要打一針就能促使肌肉合成,阻止分解。不過新藥仍在臨床試驗階段,初步結果雖樂觀,但還需要持續追蹤,希望未來能為肌少癥帶來新的治療曙光。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雜志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