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家長在社交平臺的求助信息引起廣泛關注。這則信息透露,其帶5歲女兒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溫泉,6月22日出現頭痛低熱嘔吐的情況,6月23日住進醫院后出現抽搐,隨后昏迷不醒,并轉入重癥監護室治療,6月27日被檢測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情況非常危急。
今天一早,當事人又發布消息稱,孩子的情況有新變化,“這兩天肌酸激酶已經超過了1000,昨天的血壓又低了。用了新的藥兩天多了,唯一看到變好的指標是c反應蛋白。”此前,醫生曾說基本沒有幾率熬過急性期,就算熬過了最好的結果也是植物人。
網友發帖自述女兒病情 小紅書截圖
什么是“食腦蟲”?
什么是阿米巴原蟲感染?它真的是“食腦蟲”嗎?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食腦蟲”并不是一條蟲,而是一類喜歡自己“漂泊”的單細胞小生物,學名叫自由生活阿米巴,最“臭名昭著”的有三種,一種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一旦沖進鼻腔,可沿著嗅神經鉆進大腦,引發急性阿米巴腦膜炎,進展飛快;其次是巴拉姆希阿米巴和棘阿米巴,前者更喜歡通過皮膚小傷口或吸入塵土慢慢進入體內,后者常見于隱形眼鏡相關角膜炎,偶爾也攻擊大腦。
阿米巴原蟲感染主要分為皮膚感染和顱腦感染。通常來說,阿米巴原蟲有兩種途徑進入人體。
一種是通過農業工作,往往是一些農民。寄生蟲通過皮膚進入人體,一般感染后會出現皮膚紅斑難以治愈的情況,往往是通過皮膚活檢,發現阿米巴原蟲。如果時間長了,寄生蟲一旦感染顱腦組織,后面的治愈率就比較差了。
另一種就是人們在江河湖塘中游泳或用被食腦蟲感染的水洗鼻子時,它們從鼻腔鉆進人腦后,迅速繁殖起來,引起化膿性腦膜腦炎,血管出血和腦實質壞死。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開始有頭痛、發熱、嘔吐等癥狀,迅速轉入癱瘓、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內死亡。因此,在國外,阿米巴原蟲又有“食腦蟲”的惡名。
在中國,得食腦蟲屬于罕見事件,感染概率極低。王新宇說,“食腦蟲”的早期癥狀像普通腦膜炎——高熱、劇烈頭痛、嘔吐、脖子發硬,很容易被當成細菌或病毒感染,等真相大白時已錯過最佳窗口。很多有效藥高劑量應用又容易帶來副作用。
國內已有成功搶救的報道,但需要早發現、早治療。
食腦蟲通常通過鼻腔進入大腦,引起腦實質損害
食腦蟲致死率高達98%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曾通過官方公眾號“華山感染”,發布過另外一個15歲的孩子阿文因感染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去世的情況。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的治療在當今醫療界仍是一個難題。
該病的總體預后很差,死亡率高達98%,全球僅報道了很少成功治療的案例。并且所有成功治療案例均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藥物治療,治療藥物包括噴他脒、磺胺嘧啶、米替福新、吩噻嗪化合物,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苯達唑、氟康唑和氟胞嘧啶等。由于成功治療的患者數目非常有限,目前尚未建立標準的治療方案。
“華山感染”的文章中還提到,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首次在1990年被發現,被感染者是一只懷孕的母狒狒,最后死于該病原體引起的腦膜腦炎。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常發生在患者出現皮損后,特別是面部。阿米巴侵入血液后,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免疫受損人群更易感染,但對健康人群也存在潛在危害。
如何防范?
暑假到了,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去海邊游玩或是去游泳。對此,浙大兒院感染科主任黃麗素表示,雖然感染阿米巴原蟲是小概率事件,但家長還是要注意,盡量不要在不干凈的河水里游泳。除了阿米巴原蟲,不干凈的水體中可能還有曼氏裂頭蚴、線蟲等寄生蟲,人們在水中游泳時,難免會嗆水,這個時候,寄生蟲就有可能從鼻腔進入人體。通過佩戴鼻夾,或保持頭部高于水面,可限制進入鼻子的水量。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也提示,平時洗鼻只用燒開冷卻的水、正規生理鹽水或蒸餾水,絕對不要用直接龍頭水洗鼻。不要佩戴隱形眼鏡游泳、泡溫泉、洗澡,不要用自來水沖鏡片,不要手沒洗就碰鏡。如果皮膚有傷先要包好,再下水或干臟活。
編輯 | 霍然
綜合 | 都市快報 澎湃新聞科普中國 紅星新聞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