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鄭和下西洋620周年。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走向高峰。東南亞是鄭和船隊活動最多、逗留時間最久的一個區域,保留了大量鄭和“遺跡”,以及用不同語言記錄和流傳的鄭和文獻、傳說和民俗?!班嵑汀币殉蔀闁|南亞各族群之間、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共享的文化符號。
“鄭和符號”的歷史建構
《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凡三十余國,其中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文萊等當今東南亞地區的大多數國家。東南亞地區存有不少據說與鄭和相關的“遺跡”。鄭和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所以這些遺跡大多以“三寶(保)”命名。馬來西亞馬六甲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三寶壟相傳因鄭和登陸此地而得名,市內有三保洞、三保井。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都有祭拜鄭和的三保廟。鄭和下西洋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航海成就,傳播了生產技術和中華文化,密切了中國和海外的聯系,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和華僑華人的地位,為日后華僑大量移居和開發南洋創造了有利條件、樹立了榜樣。東南亞華僑華人追念鄭和的豐功偉績,崇敬他的先驅精神,感激他的開拓功勞,所以建廟奉祀鄭和,把鄭和神化為“三保公”。
東南亞華僑華人崇拜的絕大多數神明,例如觀音、媽祖、關公,都是從中國移植而來,但“三保公”是華僑華人在東南亞地區創造的“本土神明”。鄭和崇拜既延續了“崇德報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東南亞當地特色。泰國阿瑜陀耶(大城)有座帕南車寺,初建于1324年,寺內有座巨大的佛像。鄭和下西洋時訪問過阿瑜陀耶,后來為了紀念鄭和,當地華僑華人把帕南車寺稱為“三寶公廟”,把寺內佛像稱為“三寶佛公”,體現了鄭和崇拜與泰國佛教的融合。
不僅華僑華人崇拜鄭和,東南亞當地族群也崇敬鄭和。東南亞地區流傳著用多種文字記錄的鄭和文獻以及口口相傳的鄭和傳說。在馬來西亞,鄭和護送漢麗寶公主遠嫁馬六甲蘇丹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這一故事最早見于馬來西亞古典文學名著《馬來紀年》,書中稱中國皇帝將漢麗寶公主嫁給馬六甲國王蘇丹曼蘇爾·沙,并派遣一位大臣率領船隊護送公主。蘇丹曼蘇爾·沙將公主一行安置在中國山(即三寶山),還掘井供漢麗寶公主飲用(即三寶井)。這個傳說在中國史書上未見記載,而且蘇丹曼蘇爾·沙在位期間鄭和早已去世,但馬來西亞民間喜于將《馬來紀年》所述的漢麗寶故事當真,甚至把故事中負責護送漢麗寶公主的大臣附會到鄭和身上,從側面反映了馬來西亞人民對鄭和促進中國與馬六甲王國友好交往的贊頌。
“鄭和符號”的當代詮釋
東南亞地區擁有豐富的鄭和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一些國家通過不同的方式對“鄭和符號”進行積極的當代詮釋,出現了鄭和清真寺、鄭和文化館、鄭和學院等一系列新的“鄭和符號”,體現了“鄭和符號”旺盛的生命力和寶貴的當代價值。
在馬來西亞、印尼等多元族群社會中,鄭和成為華人凝聚族群認同、追求族群和諧的象征符號。1984年,馬六甲州政府以商業發展為由,計劃鏟平三寶山,最后因馬來西亞華人的激烈反對而作罷。此后,三寶山逐漸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之根”的象征。從1989年開始,每年馬來西亞的全國華人文化節舉行之前,都會在三寶山點燃文化火炬。
在馬六甲、三寶壟等城市,鄭和成為當地的城市名片、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2004年,馬六甲歷史博物館新開辟“鄭和文物紀念廊”,還在紀念廊外豎立起鄭和雕像。2005年,馬六甲鄭和文化館建成開放。據考證,該文化館所在地就是當年鄭和在馬六甲建立的官廠遺址。2008年,馬六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三寶山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緩沖區。如今的馬六甲到處可見“鄭和”,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訪。2005年,在三寶壟的三保洞原址,新建的三保洞、三保廟、鄭和雕像落成揭幕。農歷六月三十日相傳是鄭和在三寶壟登陸的日子,每年此日,三寶壟都組織“三保大人”塑像游行活動,在印尼旅游部的支持下,現已發展成為文旅融合的“鄭和巡游節”。2024年,該巡游活動被列為印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鄭和還成為深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伙伴關系、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文化紐帶、互信基石。1994年,時任馬來西亞副總理的安瓦爾訪華期間,特地去南京瞻仰鄭和墓,并親筆題字:“向偉大的鄭和致意——為了持久的馬中友誼。”2022年出任馬來西亞總理后,安瓦爾多次談及鄭和。他說,從鄭和下西洋到訪馬六甲開始,馬來西亞與中國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與信任;鄭和船隊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前所未聞的強大艦隊,但沒有橫行霸道,這和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相反;中國航海家鄭和與《麥地那憲章》所承載的多元、共融與合作精神,正與“昌明大馬”理念一脈相承,值得在當代跨文明對話與區域合作中進一步發揚,以應對當今全球性挑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與提升,鄭和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標志,也是東南亞各國政府與人民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基礎。2023年以來,鄭和下西洋啟航地江蘇在印尼、泰國、柬埔寨等國合作建設了多所鄭和學院,以鄭和精神為引領,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本土化高素質技能人才。從15世紀的鄭和下西洋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鄭和符號”歷久而彌新,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海上絲綢之路視域下東南亞國家‘鄭和符號’的建構與詮釋研究”(24BGJ069)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華僑大學馬來西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