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開屏新聞報道,根據民航局最新規定,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認證或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批次的充電寶乘機。記者6月30日從昆明長水機場了解到,新規自28日零時起已全面執行,目前已回收1萬余充電寶,不到20%乘客選擇郵寄,此外該規定目前只針對國內航線,不包括海外及港澳臺。
從6月26日,民航總局發布充電寶的“3C禁令”,自6月28日全面執行,政策發布到政策的執行僅僅兩天時間,讓許多消費者猝不及防,全國各大機場的安檢口,堆滿了成筐成筐被攔截和沒收的充電寶。以昆明長水機場為例,6月28日實行至6月30日,共回收1萬多只沒有3C標識的充電寶,其中選擇郵寄的不到20%,超過8000多只充電寶,將被當成電子垃圾處理。
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消費者的合法財產被以安全之名沒收,也充滿了無奈。畢竟,這些無3C標識的充電寶,是真金白銀花錢買來的,除了不能上飛機,在高鐵等其他場合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首先必須明確,航空安全高于一切。沒有人愿意坐在存在安全隱患的飛機上,哪怕這種隱患變成危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充電寶作為 一種電子產品,安全性應該得到最高級別的保障,它的規范化、標準化是大勢所趨,也無人會反對。
但公共安全不能和消費權益對立起來,更不能以公共安全的名義,掩蓋政策實行過程中的種種不足。長水機場一萬多只被回收的充電寶,足以說明政策宣傳力度不夠。一項關乎消費者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大多數消費者甚至都不知道,這顯然是不應該的。
從6月26日禁令發布到6月28日政策實行,留給大眾的政策緩沖期也短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公共政策的實施,從來不是一錘子買賣,從政策設計到頒布再到正式實施,應該給予受眾一定的心理預期和適應時間,從而發揮公共政策的最大社會效益。試想,如果宣傳到位,比如航空公司隨航班信息發送一條提示信息,還會出現一萬多只充電寶被收回的情況嗎?公共政策搞突然“襲擊”,看似簡單便捷,實則付出了更高的政策成本。
充電寶的3C強制認證由來已久。2023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同年8月起,對鋰離子電池、移動電源等實施3C認證管理,自次年8月1日起,未獲得3C認證的,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理論上說,從2024年8月1日起,3C認證就是一種強制性標準,非3C充電寶應該在市場上逐漸被淘汰乃至消失。但現實是,充電寶市場格局并未受到影響。今年年初,市場監管總局的調查顯示,不合格率占比仍有43.6%。
將近一半的不合格率,既說明充電寶市場的混亂,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市場監管的形同虛設,沒有人真正把3C強制認證當回事。這便形成一個怪現象,沒有3C認證的充電寶,廠家可以正常生產,商家可以正常銷售,消費者可以正常購買,但是卻不能正常使用。整個政策鏈條中,消費者成為了唯一的利益受損者。這也是公眾最為詬病的一點。
以公共安全計,機場回收沒有3C標識的充電寶不應該有任何異議。但在回收之前,本該有更多的事可以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