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賦能
海灣旅游區東依自貿區新片區,西聯長三角,南臨杭州灣,北枕黃浦江;區域總面積17.2平方公里,下轄一村五居;高校人才聚集,現有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和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海灣旅游區司法所在黨工委、管委會的領導和區司法局的指導下,積極謀劃、主動作為,依托高校人才專業優勢,創新打造“上美海灣·暢享法韻”區校聯盟品牌。
靶向發力
法治領航譜新篇
1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圍繞“兩個更美,一個更強”工作目標,全力以赴推進“法治海旅”建設,創新實施十大項目2.0版,即普法客廳—法“旅”智之家、“綜治微課堂”安全宣傳、“法潤社區”情景劇項目、“法治體驗”模擬法庭計劃、“法治講堂”共建工程、“普灋一分鐘”視頻共創計劃、法治創意工坊、“青春智囊團”人民建議征集計劃、“法治先鋒”實踐育人平臺、“家門口”的信訪服務。
2
法治護航,人才保障
深入落實《海灣旅游區法治建設規劃(2021-2025年)》中關于“加強隊伍和人才保障”以及“加強理論研究和智庫建設”的要求,依托上海師范大學哲法學院專家、司法所等部門的法治人才,加強對重點領域、重要事項、重大案件、熱點問題的理論論證和實踐調研。著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備、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專業精干、充滿活力的法治人才隊伍。
3
守正創新,法治為民
充分發揮司法所在基層法治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供優質高效公共法律服務,打通法治建設在基層的“最后一公里”,以法治賦能高質量發展。圍繞“全季游”發展定位,在碧海金沙設置調解工作室,定期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并發揮所內公職律師作用,成功化解因臺風引發的摩托車越野錦標賽十余家展覽商的群體糾紛。
激發活力
法治賦能促發展
1
法治觀察解難題
認真指導上師大哲法學院、華理法學院、綜治中心建立基層“法治觀察點”,選聘來自高校、機關的基層“法治觀察員”,每季度召開法治觀察會,圍繞法治保障鄉村振興、涉外法治人才、“兩人一戶”工程等領域提出18篇有針對性的法治觀察建議。《關于“杜絕非法捕撈 助力生態治理”法治觀察建議》入圍區級典型選樹建議。
2
法治人才提素養
牽頭實施《海灣旅游區關于進一步提升“兩人一戶”法治素養的實施方案》重大行政決策,確立雙結對工作機制,聘任司法所、高校派出所、法庭等導師團成員21名。培育村(居)法治帶頭人12名、法律明白人32人、學法用法示范戶6家,企業法治帶頭人1名、法律明白人5名,街區法治帶頭人2名、法律明白人2名。累計舉辦各級“兩人一戶”、人民調解員培訓共計42次。
3
合同審查促合規
加強涉公單位(包括企業)民商事合同審核與管理,開展合同合法性審核12次,備案、審查共30余件,經過審查共提出了31處修改意見,在簽訂合同時得到了修改、完善和采納。同時,強化民法典、合同法、統計法等法律法規學習宣傳,提升機關干部、集體企業、經濟園區和村(居)委會相關負責人的法律素養。
多方協作
法治惠民暖人心
1
形成產教融合發展模式
與華理法學院合作成立“法潤海旅”志愿服務隊,引導大學生普法志愿者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宣傳活動。與上師大哲法學院合作成立海旅“灋小宣”志愿服務隊,聯合制作《普灋一分鐘》系列短視頻,推薦《模擬法庭情景劇:曉燕維權路》參加區法治文藝原創作品大賽。推動大學生以掛職、兼職、顧問等形式深入村(居)、企業參與基層依法治理。
2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打造以二居委為代表的“無訟社區”。與柘林法庭聯合主辦社區巡回審判賦能基層治理推進活動,居委干部、“兩人一戶”、居民代表暢談法治感悟。深化“三所一庭”機制,2024年,累計調解矛盾糾紛51起,制作協議書26份。開展“一村一居一園區”工作,推進經濟小區、阿萊德科技園、凱寶藥業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建設。
3
零距離學習法律知識
司法所聯合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按照“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要求,依托法治文化節、民法典宣傳月、憲法宣傳周等時間節點,開展普法客廳—法“旅”智之家、法治講堂、普法沙龍等各類活動50余場,受眾5000余人次,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配合區法宣辦完成民營企業“法治帶頭人”涉外法治建設宣傳視頻,進一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供稿:促進科、海灣旅游區司法所
審核:顧若塵、陳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