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
小龍蝦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不久前,
50歲的陳女士(化名)也買了幾斤
但在處理小龍蝦時
她的左手食指被蝦尾刺了一個小傷口
陳女士隨手擠了擠血
用清水一沖,便繼續工作
可沒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傷口
卻讓她遭了罪
一個小傷口讓她的手部紅腫僵硬
夜間劇痛難忍
幾天后,陳女士的傷口處開始出現紅腫疼痛,此時陳女士仍然以為是普通感染,便自行服用了抗生素。
然而,紅腫非但未消,到了夜間,傷口反而劇痛難忍,讓她無法入眠,手指也僵硬得無法抓握東西。她輾轉多家醫院,最終來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該院感染科醫生接診后,請來骨科醫學中心(創傷骨科)會診,李衛峰副主任醫師查體時發現,陳女士的手部腫脹呈現典型的沿腱鞘蔓延特征,追問患者:“最近是否接觸過魚蝦?”
陳女士這才回憶起,之前的確清洗過小龍蝦,且被刺傷。
根據患者病史和查體,李衛峰首先考慮陳女士為海分枝菌感染。
鑒于陳女士的感染已引起肌腱粘連,保守治療效果有限,而且需要病理和細菌學結果明確診斷。李衛峰決定立刻實施手術治療。
▲松解、病灶清除、組織送檢
經過精細操作,手術團隊成功清除了陳女士手上的病灶,松解了受壓的肌腱和神經,為術后功能恢復創造了條件。結合術后病原體靶向多重測序結果,確診陳女士為“手部感染性腱鞘炎——海洋分枝桿菌感染”。
▲病原體靶向多重測序,支持海分枝桿菌診斷
術后陳女士恢復順利,傷口愈合良好,開始進行系統的手部功能鍛煉,左手逐漸恢復了自主屈伸功能。
警惕淡水產品
處理海、河鮮需注意防護
李衛峰解釋,海分枝菌感染與結核桿菌同源的細菌最適宜在28℃-32℃的水溫中繁殖,一旦通過皮膚微小創口入侵人體,便會沿著溫度較低的皮下組織、腱鞘悄無聲息地蔓延。初期可能僅表現為局部紅腫,常被誤認為普通感染。
“海分枝桿菌的感染源不限于海鮮,尤其要警惕淡水產品!”李衛峰提醒,淡水環境中的魚、蝦、蟹、貝類、龜鱉等水生生物,以及受污染的水體本身,都是海分枝桿菌的潛在宿主。
在菜市場處理活魚、清洗魚缸、河邊垂釣時受傷,都需警惕。
▲李衛峰定期在科室分享海分枝桿菌等相關科普,提高醫務人員的防治意識
在處理魚蝦水產品時,
應注意以下幾點:
01
全面防護
處理任何生鮮魚蝦、貝類等水產品(無論海水淡水)或清洗魚缸時,務必戴厚實防刺穿的防水手套,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尖銳部位及水體。
02
傷口應急處理
若被刺傷或劃傷,立即擠出傷口血液,用大量流水沖洗至少5分鐘,再用碘伏或醫用酒精徹底消毒。
03
警惕感染跡象
若傷口出現紅腫熱痛、功能障礙、沿肢體蔓延的腫脹或化膿,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04
主動告知接觸史
若傷口兩周未愈或持續進展,務必清晰告訴醫生有水產刺傷史或接觸不潔水體史,明確提及是魚、蝦、蟹、貝類(可說明種類如龍蝦、淡水魚等) 或清洗魚缸等,這是診斷的關鍵線索!
05
高風險人群特別注意
糖尿病、慢性肝病患者、器官移植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激素者,接觸水產品及水體需格外謹慎,最好避免直接處理。
轉發提醒家人
平時一定要注意!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陳坤
通訊員:蘇萍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