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在最新的Neuralink的發布會,再次炸翻全場,「插腦」速度已經快到1.5秒一根。老馬現場曝光三年路線圖:豪言2026年讓盲人重獲光明,2028年讓全體人類與AI集成,魂穿擎天柱!七位志愿者意念玩游戲、控制機械臂的演示,也讓全場驚呼。
深圳夢注意到,近日,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功完成華南地區首例基于高密度薄膜電極技術的腦機接口(BCI)術中實時解碼手術。一位40歲腦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通過128通道柔性薄膜電極實現腦皮層信號采集,AI系統以97%準確率、60毫秒時延完成運動意圖解析。這一突破標志著深圳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實現“研發—制造—臨床驗證”全閉環,實現了人工智能增強腦信息解碼技術的重大跨越。
深圳原創腦機接口技術完成高難度臨床首秀
0.01毫米黑科技重塑患者運動功能
近日,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功完成華南地區首例基于高密度薄膜電極技術的腦機接口(BCI)術中實時解碼手術。一位40歲腦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通過128通道柔性薄膜電極實現腦皮層信號采集,AI系統以97%準確率、60毫秒時延完成運動意圖解析。
此次手術使用的全套設備,包括高密度電極陣列、神經信號采集系統和AI解碼平臺,均由深圳本土企業自主研發,標志著深圳在腦機接口領域實現“技術-臨床-產業”全鏈條閉環。市二醫院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主任蔡曉東表示:“這不是實驗室里的模擬,而是真正發生在手術臺上的‘臨床實戰’。”
“神經導航”守護大腦
手術中,醫療團隊在患者輔助運動區貼附厚度僅0.01毫米的超柔性電極陣列,通過肢體動作與語言任務實時采集腦皮層信號(uECoG)。AI解碼系統同步完成“采集-分析-反饋”全流程,為醫生提供精準的功能區定位,避免術中損傷關鍵神經。
相比傳統ECoG電極,微靈醫療研發的高密度薄膜電極采用MEMS制造工藝,厚度僅約10μm(相當于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具有優異的柔順性和生物相容性。根據手術團隊反饋,該電極能緊密貼合腦組織,顯著提升信號采集質量。
“這套設備實現了從‘術中思維信號讀取’到‘安全切除輔助’的閉環能力。”主刀醫生姚晨介紹。目前,深圳二院已累計聯合開展500余例腦機接口相關手術,涵蓋帕金森病、癲癇、抑郁癥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
共建“轉化快車道”
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主任蔡曉東表示,“這次手術是深圳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的經典案例,將具有國際水準的本土尖端技術,直接應用于本土頂尖臨床機構,真正實現了‘好技術,用在家門口’,構建了從實驗室到手術臺的‘深圳轉化快車道’。”
6月20日,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腦機接口臨床評估與轉化中心暨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成立。作為深圳公立醫院體系中首個聚焦腦機接口技術臨床轉化的專業平臺,其將構建醫研產融合高地,加速腦機接口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病床邊,助力神經疾病患者通過神經科技重塑功能,讓“大腦控制機器”的科幻場景逐步成為治病救人的現實。
從實驗室到手術間,從想法到行動,從電極材料到AI解碼系統,本次腦機接口術中解碼研究的落地實踐,代表了深圳醫療創新的系統能力和轉化效率。
從植入到解碼,從病床到產品,深圳正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本地化生態優勢的腦機接口臨床轉化“深圳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醫療科技體系探索提供先行示范。
(內容來源:深圳晚報記者 林濤)
華南首秀!深圳實現植入式腦機接口“研發—制造—臨床驗證”全閉環
近日,一片“深圳智造”、厚度僅0.01毫米的超柔性薄膜電極,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首次應用于腦血管瘤切除術。這一突破標志著深圳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實現“研發—制造—臨床驗證”全閉環,實現了人工智能增強腦信息解碼技術的重大跨越。
該電極通過便攜式高通量神經電生理采集系統,可實時捕獲患者在肢體運動和執行語言任務時產生的高密度腦皮層電信號(uECoG),實現功能區腦海綿狀血管瘤安全切除與神經功能保護。
這一成果由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深圳二院)與深圳微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靈醫療)深度協同、聯合攻關,基于全自主研發技術完成術中喚醒下運動及語言解碼臨床研究。未來,該技術可輔助醫生實現術中精準切除。
醫生正在進行手術
意圖解碼:揭開“想動想言”的神經密碼
此次接受手術的患者,是一名患上腦海綿狀血管瘤的40歲女性。這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畸形,由異常擴張的血管竇組成,形似海綿,可能無癥狀,也可能因出血或壓迫神經引發癲癇、頭痛、神經功能障礙等。該患者的血管瘤緊鄰大腦關鍵輔助運動區(SMA)。
患者在術前熟練范式內容
此次臨床應用了由微靈醫療自主研發的三大創新設備,包括高密度薄膜電極陣列、便攜式高通量神經電生理采集系統和高通量神經電生理數據處理軟件。
微靈醫療高密度薄膜電極陣列
其中,高密度薄膜電極陣列采用微機電系統(MEMS)工藝,厚度僅0.01毫米(約為頭發絲十分之一),兼具超薄柔順、高生物相容性和長期穩定性特點,可緊密貼合腦皮層并顯著減少植入損傷。配套的便攜式高通量神經電生理采集系統支持1024通道、30kHz/通道超高采樣率,具備自供電、強抗干擾及低噪聲特性,完美適配手術室復雜環境。
該系統搭載新一代AI增強神經解碼算法,可采集到“術中喚醒”狀態下患者的高質量神經電生理數據,并對患者大腦皮層信號進行高精度實時解析,能顯著提升處理效率與解碼準確性,為腦機接口臨床轉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微靈醫療部分解碼效果展示
據統計,這種算法識別準確率可達97%以上,響應時間穩定在60毫秒以內,單次可完成128通道高密度信號的快速精準解析,不僅能讓醫生“讀懂”患者意圖,更標志著華南地區超柔性薄膜電極臨床解碼技術實現首次突破,為全植入式腦機接口研發奠定關鍵基礎。
立足深圳,打造腦機接口臨床轉化高地
近年來,作為神經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前沿交叉領域,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是廣東省高水平醫院,也是深圳市轉化醫學研究院及市醫學創新技術轉化中心所在單位。該院將腦機接口技術列為重點攻關方向,與北京天壇醫院、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蒙特利爾神經研究所及清華神經調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緊密合作,在腦機接口領域已累計開展超過500例相關手術,涵蓋帕金森、癲癇、抑郁、阿爾茲海默、意識障礙等多種功能性腦疾病 ,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具備持續大規模臨床驗證能力的醫療機構之一。
微靈醫療是一家深圳本土創新企業,專注于推動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醫療級研發與臨床轉化。其自主研發的超柔性高密度薄膜電極、便攜式高通量神經電生理采集系統及高通量神經電生理數據處理軟件,為臨床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底座。
在深圳市衛生健康委支持下,深圳二院“腦機接口臨床評估與轉化中心暨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日前掛牌成立。該平臺是專注于腦機接口技術臨床研究的專用平臺,旨在為腦機接口技術的臨床驗證和應用探索提供標準化平臺,集中專業的醫療團隊與患者資源,促進科研向實際應用的轉化。
深圳二院正式啟用“腦機接口臨床評估與轉化中心”
深圳二院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主任蔡曉東表示:“這次手術是深圳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的經典案例,將具有國際水準的本土尖端技術,直接應用于本土頂尖臨床機構,真正實現了‘好技術,用在家門口’”。
微靈醫療創始人李驍健談到,此次與深圳二院的合作是技術跨越的基石,將期待持續深化本土協同創新,推動國內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引領全球腦機接口臨床轉化的浪潮,讓源自深圳的前沿突破技術,早日惠及全國患者。
微靈醫療工程師現場支持
探索腦機接口臨床轉化的“深圳路徑”
據了解,此次“雙本地化”的成功實踐,不僅證明了深圳在植入式腦機接口醫療器械領域完整的創新鏈和產業鏈實力,更以華南地區首個基于皮層電極技術的解碼案例,向世界證明了深圳在推動前沿腦科學技術快速臨床轉化、服務本地健康需求的能力與擔當。
市衛健委副主任周麗萍指出:“近年來,深圳市積極促進醫工融合,市衛健委牽頭出臺了提升臨床研究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及優化倫理審查的相關政策文件,并啟動了‘醫企創未來’創新培育計劃,聚焦臨床前沿技術與臨床痛點問題,舉辦醫企對接交流活動,加強臨床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深度融合。”
“‘腦機接口臨床評估與轉化中心暨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的建立,將推動深圳醫院與深圳企業資源整合、協同發力,共同探索神經疾病治療的新范式、新技術,造福患者。”深圳二院副院長、腦機接口臨床評估與轉化中心主任任力杰表示,此次臨床研究應用是“健康中國”戰略落地的深圳實踐。該院將深化“前沿科研+高端制造+本土臨床”的模式,加速核心技術轉化落地,為全國探索醫工融合、協同創新提供可復制的“深圳路徑”。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王立平表示,該中心的落成標志著深圳在腦機接口領域初步建立起“基礎研究—臨床驗證—產業轉化”的通路,有望成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在神經科技領域的實踐范例。
從實驗室到手術間,從想法到行動,從電極材料到AI解碼系統,此次腦機接口術中解碼研究的落地實踐,代表了深圳醫療創新的系統能力和轉化效率。
從植入到解碼,從病床到產品,深圳正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本地化生態優勢的腦機接口臨床轉化“深圳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醫療科技體系探索提供先行示范。
“這不是未來,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內容來源:來源: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張妍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深圳成立公立醫院首家腦機接口臨床轉化中心
中新網廣東新聞6月20日電 (記者 索有為)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腦機接口臨床評估與轉化中心暨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20日正式成立,這是深圳公立醫院體系中首個聚焦腦機接口技術臨床轉化的專業平臺。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曾暉表示,中心建設的核心目標是打造一個“臨床牽引型”的科研平臺。通過一體化手術室、癲癇病房和康復單元等基礎設施,推動腦機接口從術前評估、術中應用到術后康復的全流程數據采集與標準化管理,為“科研型全數字化科室”建設探索新路徑。中心將主動牽頭多中心臨床研究、推動行業標準制定,為深圳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腦機接口轉化的深圳模式。
體驗者嘗試穿戴“腦機接口上肢主動健康系統”,用意念控制手部動作。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供圖
據腦機接口臨床評估與轉化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任力杰介紹,中心設立BCI臨床研究單元、搭建AI算法平臺與腦信號采集系統、培育“醫+工+研”復合型人才梯隊、與企業共建聯合試點項目,以及完善倫理審批和安全管理流程。同時部署了一體化病區及神經康復平臺,構建“患者入院即采集、治療過程可追蹤、康復數據能反哺”的閉環式轉化路徑。
微靈醫療首席科學家李驍健博士分享了植入式腦機接口在運動功能重建方面的研究進展。國家神經調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袁媛表示,近年來國產腦深部電刺激(DBS)和腦機接口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部分設備已實現臨床應用和國際認證,逐步形成閉環控制能力。(完)
馬斯克切腦全場震撼!
插腦只要1.5秒,
26年治愈失明,28年全人類變AI
摘要:
馬斯克Neuralink的發布會,再次炸翻全場,「插腦」速度已經快到1.5秒一根。老馬現場曝光三年路線圖:豪言2026年讓盲人重獲光明,2028年讓全體人類與AI集成,魂穿擎天柱!七位志愿者意念玩游戲、控制機械臂的演示,也讓全場驚呼。
來源:新智元
馬斯克又整大活了!
他帶著腦機接口Neuralink團隊,開了1小時發布會,整個過程亮點滿滿,全程高能。
首先,Neuralink宣布,目前全球已經有七人植入了設備。
通過「心靈感應」產品,他們重獲跟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可以用大腦玩馬里奧賽車、使命召喚,甚至可以控制機械臂寫字了。
另外,馬斯克還驕傲宣稱:有了Neuralink,每個人類都可以意念操控一臺特斯拉擎天柱!
你的整個意識都可以魂穿進去——你就是擎天柱,擎天柱就是你,簡直太科幻了。
而到了2026年,馬斯克甚至還打算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發展出像《星際迷航》中的Geordi一樣超人般的多波段視覺,看到雷達、紅外線、紫外線!
現在,植入腦機接口設備的七人玩游戲的視頻,已經在全網熱傳。
甚至這位脊髓損傷導致失去手部功能的Alex,可以用意念控制虛擬機械手,和自己的叔叔玩「石頭剪刀布」了。
不過,馬斯克表示,Neuralink想做的不止于此,最終,他們要打造一個全腦接口,讓全人類的集體意志和AI意志相匹配!
同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勁爆的三年路線圖。
如果順利的話,到2028年,或許全體人類都有望跟AI互聯,全部變成機器人。
他們可以重新行動、說話了
這七位志愿者,接受的是Neuralink的N1植入體手術。
N1植入體是一種腦機接口(BCI)設備,可以讓四肢癱瘓的人僅通過意念,就能控制計算機。
Noland是全球首位接受該手術的人。
因為脊髓損傷癱瘓后,他只能通過咬嘴棒配合平板電腦與外界互動。但現在有了Neuralink,他仿佛獲得了新生。
他不僅能自己玩游戲,還常常把朋友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說,他不僅在數字世界里重獲自由,還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Alex原來是一名機械零件制造工,但發生脊髓損傷之后,他失去了手部功能。
但現在,有了N1裝置,他能用腦電波操作CAD畫圖軟件,親自設計3D零件了!
甚至,他還能用腦子控制機械臂,直接「意念出手」。
而Bard,是全球第一個因為漸凍癥(ALS)而植入N1的人。
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卻不幸在六年前確診了漸凍癥。漸漸地,他再也無法張口說話,也沒法行動,只能在昏暗環境中,靠眼動追蹤技術跟人交流。
但如今,Neuralink讓他有了全新的溝通方式,仿佛換了一個人。
Mike也同樣是一位「漸凍人」。之前他在市政府擔任測量技術員,大部分時間都在戶外工作,直到自己患上漸凍癥。
現在,他可以用腦機接口操控CAD軟件,在家中繼續干測繪的活兒,為家庭貢獻收入。
看完這些演示,無數人表示淚目了,Neuralink不僅讓大腦連上了電腦,更是把尊嚴、自由、希望重新還給了這些曾經絕望的人。
硅谷VC Deedy表示,這些演示真的讓自己感動落淚,因為自己殘疾的叔叔有希望了。
看到一個團隊能真正釋放人類潛能,這真是太棒了。
1h發布會,全程高能
什么是意識? 在發布會一開始,馬斯克表示,自己希望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他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什么是意識?
某種意義上說,你就是你的大腦,而你的經歷,就是這數萬億個神經元的激發。
從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到今天,中間的某個時刻,意識忽然出現了。
而Neuralink希望不僅能解決腦部、脊髓損傷這類疾病,還能深入探索意識本質。
為此,他們創建了一種針對大腦的通用輸入/輸出技術。而且,還得做到能和大腦實現信息傳輸,同時不傷害大腦。
要知道,一個人的帶寬輸出在一天內低于每秒1比特,而一天有86400秒,但一個人幾乎不可能一天內輸出超過86400比特。
他們的目標,是提升人類和電腦之間的「帶寬」,把人類通信速率從「每秒1比特」,提升到每秒數兆比特,甚至數吉比特。
當我們與人交流,實際上就是嘗試模擬他們的心理狀態,然后把復雜場景壓縮成幾個單詞或按鍵,這其中必然有損失,你會受限于你說話和打字的速度。
Neuralink所做的,就是打破這種限制,釋放無限潛力,讓我們以數百萬倍的速度去交流!
而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本質。
當然,第一步,馬斯克會從減少人類痛苦開始,幫助那些患上退行性神經疾病的人。
第一個產品就是Telepathy,幫助那些失去身體控制能力的人。
而下一個產品,就是Blindsight(盲視),幫助那些失去視力的人重見光明。
Blindsight依靠一副內置攝像頭的眼鏡和視覺層植入設備,幫助人們重獲視力。
最后,馬斯克甚至上升到了全球AI安全的高度:這有助于減輕AI的文明風險。
人類有三個思維層次。
第一層是邊緣系統,也就是你的本能;
第二層是皮層系統,即更高級別的規劃和思考;
第三層,就是與你互動的電腦、手機,你用的APP等。
所以,可以說人類實際上已經是機器人了。
而只要解決了帶寬限制,就可以讓全人類的集體意志與AI的意志相匹配!
如開頭所見,現在Neuralink的BCI已經植入了七名志愿者的大腦。
前五名志愿者在過去一年半中每月使用BCI的情況如下。
圖表顯示,他們平均每周使用約BCI設備的時間大概在50小時,峰值使用時間甚至超過了每周100小時,幾乎只要是清醒的時間都在用。
也就是說,腦機接口真正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全腦接口登場!
雖然上面看到的演示已經足夠震撼,但Neuralink的目標遠不止如此。
他們的最終目標,構建一個真正的全腦接口!
所謂全腦接口,就是能在任何地方監聽神經元,能向任何地方的神經元寫入信息,能實現快速數據無線傳輸,以實現生物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的高帶寬連接。
這些只要通過全自動手術就能實現,而且24小時就能使用。
具體來說,這是一個通用的大腦輸入/輸出平臺,有三個產品。
Telepathy:輸出部分,主要是通過一個「meat stick」,幫助因脊髓損傷、ALS或中風而患有運動障礙的人重獲獨立。
Blindsight:輸入部分,通過「盲視」幫助失去視力的人,構建高通道寫入能力。
Deep:將電極插入大腦的任何區域,幫助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精神疾病、神經性疼痛)的人重獲獨立。
Neuralink的目標,首先是增加可以連接的神經元數量,第二就是擴展到大腦的任意部分。
因此,他們從微加工或光刻技術開始,改變從單個通道看到更多神經元的方式,還進行了混合信號芯片設計,以實際增加物理通道數量,從而增加可以交互的神經元,允許更多信息從大腦流向外部世界。
最終,團隊希望能用Telepathy訪問視覺皮層內的更深區域,從而實現功能性視覺!
未來三年演進
所以,怎樣才能實現全腦接口?Neuralink公布了未來的三年計劃。
2025年第四季度:在言語皮層植入設備,直接從大腦信號中解碼有意識的詞語,轉換為語音。
2026年:將電極數量增加到3000個,讓首位「盲視」參與者重獲視覺,初期是低分辨率導航,最終達到超人多波段視覺。
2027年:增加通道數量至10000個,首次實現多設備植入(運動皮層、言語皮層或視覺皮層)。
2028年:每個植入物達到超過25000個通道,擁有多個植入物,能訪問大腦的任何部分,治療精神疾病、疼痛、失調,并且與AI集成。
如果這個三年計劃順利,最終,Neuralink將順利實現全腦接口,徹底超越我們的生物學極限!
植入物、手術機器人,全部自研
發布會上同時登場的,還有第二代手術機器人。
之前的第一代機器人,植入每根電極線需要17秒,現在它能提速11倍,只要1.5秒就能插進一根電極!
而且,現在已經電極已經能植入大腦皮層下50毫米以上的區域!這樣,就實現了與99%人類的兼容。
而自研的N1植入物,也創造了全新的大腦數據傳輸模式。
可以說,本質上,它就是把你的大腦或生物神經網絡,連接到了右側的機器學習模型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首次第一次擴展了人類大腦的基本基質!
最后,團隊提出了一個關于交互神經元的摩爾定律:隨著我們感知越來越多的神經元,我們與計算機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將被徹底顛覆。
參考資料:
https://x.com/deedydas/status/1938730757750694330
https://x.com/i/status/1938643490600276142
來源:深圳夢(微信號ID:SZeverything)綜合
我們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與夢想者同行!
擁有深圳夢,請關注(微信號ID:SZeveryth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