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咖啡與酸湯、折耳根碰撞,當咖啡師的情懷與城市發展相融,貴陽書寫了一部“無中生有”的咖啡傳奇。貴陽舊夢咖啡館主理人李晴,以10年民國風主題咖啡館的堅守,為我們揭開這座“咖啡之城”的別樣風情。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她與貴陽咖啡的故事。
“這架老式風琴是一個朋友的母親留下的,現在寄存在我這里。”李晴向記者展示著店里的老物件,從縫紉機、手風琴,到老舊的信件、日記,這些充滿年代感的物件匯集于此,讓記者仿佛置身于一間“記憶博物館”。“貴陽咖啡人有一個共識:不做快消品,只做溫度感。”在她看來,貴陽的很多咖啡館都“寄存”了顧客的個人情感與記憶,這也成為了它們存在的意義。
“貴陽人天生愛嘗鮮,骨子里帶著對生活的松弛感。”李晴的舊夢咖啡館藏在文昌南路一棟居民樓中,推開雕花木門,留聲機流淌出鄧麗君的《夜來香》,搪瓷杯里升騰著卡布奇諾的香氣。她將咖啡館定位為“城市客廳”,而非單純的飲品售賣點:“在這里,客人可以花一下午時間讀一本舊書,或者帶著吉他來即興演奏。”
這種松弛感,也是貴陽咖啡文化的基因密碼。“當其他城市在卷‘996’,貴陽人在咖啡館里討論詩與遠方。”李晴觀察到,她的客群中既有每天守著咖啡館開門晨練的中年人,也有提著行李箱來喝創意咖啡的游客——刺梨美式、木姜子特調、折耳根拿鐵,這些融合了貴州風味的“黑暗料理”,正在成為外地游客的打卡密碼。
在此之前,當全國還在速溶咖啡時代,貴陽第一批精品咖啡館已將“第三空間”概念引入貴陽。李晴的舊夢咖啡館正是“第三空間”的踐行者。“剛開始開店時,我特意去上海、廣州考察民國時期復古設計,把留聲機、老花磚、搪瓷杯這些元素帶回貴陽。”她說,這些帶著民國時代元素的裝飾,與貴陽人的生活美學產生了奇妙“化學反應”。
在舊夢咖啡館,每周六晚的“民國主題沉浸夜”吸引著穿旗袍的年輕人
“舊夢咖啡館的客群中,有30%是咖啡從業者或愛好者。”李晴透露,她每周舉辦杯測會、拉花分享會,甚至將咖啡與心理學讀書會結合:“咖啡師在這里不僅是飲品制作者,更是文化傳播者。”貴陽咖啡也正在突破飲品邊界,成為文旅融合的載體。
在打造精品咖啡館“第三空間”的同時,李晴在咖啡品類上也在不斷創新,她與團隊研發的波波糖拿鐵,將傳統糕點與咖啡結合,既降低了甜度,又突出了堅果香氣,這種將本地食材與咖啡恰到好處的配合,也形成了貴陽咖啡別具一格“在地文化”,咖啡也成為傳播本土文化的媒介。近年來,隨著爽爽貴陽避暑季的火熱,每年夏天,李晴的店里都有不少外地游客專程來體驗“民國風情+特調咖啡”的創意組合,貴陽咖啡也逐漸從“小眾文化”走向“城市舞臺”。
當問到貴陽咖啡“高密度是否導致內卷”時,李晴給出否定答案:“我們的卷是正向的——卷技術、卷創意、卷文化表達,而不是卷價格戰。” “冠軍咖啡師彭近洋曾說,貴陽的咖啡氛圍是‘一群人帶動另一群人’。”李晴回憶,2014年她剛入行時,貴陽的咖啡師還在用“憑心情做咖啡”的方式經營,但隨著喬治隊長、對的咖啡等品牌在賽事中嶄露頭角,行業開始內卷式升級:“現在每家店都在研究烘焙曲線、沖煮參數,連社區咖啡館也配備了專業設備。”而這也成為了貴陽咖啡不斷出圈的密碼。
從舊夢咖啡館的文化空間,到喬治咖啡的專業品鑒;從折耳根美式的味蕾覺醒,到波波糖拿鐵的大膽嘗試,貴陽咖啡的出圈,證明了一座城市的行業發展,取決于一座城市的文化沉淀,更取決于行業從業者的不斷創新和相互包容,雖然過程漫長,但當時機成熟,一石便可激起千層浪,正如李晴所說:“貴陽咖啡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來源 | 知知貴陽
編輯 | 趙子滟
統籌 | 吳亞鵬
編審 | 趙禾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