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去外地出差,吃什么都不舒服,朋友忖了一忖,離席。沒多大會兒他回來了,端來一碗白水煮豆腐。自此,但凡去往異地他鄉,第一頓飯準要點一道當地豆腐——專治水土不服。據說倘若來得正當時,能吃到新鮮的香椿苗,則更顯效力。
谷雨時節,香椿芽上市,與豆腐同拌,各自鮮美又絕不互沖。想起早前我們酒店有一道地方小吃“炸椿魚”。時令菜,過時不候。頭茬香椿買來洗凈,加細鹽粉稍事搓揉,然后在調好的面糊里蘸一下——動作須快,稍一耽擱那面糊便蘸不勻,厚此薄彼,成菜后非但口感欠佳,賣相也丑。
熱鍋冷油,將蘸過面糊的香椿用小火慢慢炸至金黃,往往是整只,故而成品形似一條小魚,老北京習慣稱其“香椿魚兒”,太原人則叫“炸魚魚”。金澄澄的脆皮包裹著一汪碧綠,咔嚓一口,外脆里酥,用我奶奶的話來說,“簡直香死個人!”
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后椿芽生木體。北京人吃香椿習俗已久,因為愛吃,于是種得也多。漫步四九城街頭,路標名與香椿息息相關者觸目皆是——長椿街、香椿胡同、椿樹院、椿樹巷、椿樹館……啊,整個兒一椿世界!
品種不同,香椿的身價與吃口云泥有別。上品呈亮棕紅色,椿芽莖葉肥嫩,香氣甚濃。售價自然也高出許多。
想吃這口鮮,得抓緊。就那么幾日,椿芽已由棕紅轉至淡紅甚至發綠,品質則差了許多。入口發硬,嚼不干凈,太原話叫“發柴”。記得我奶奶每年要趕在香椿樹發芽前幾日,往每個枝頭芽眼上扣上一只開了個小口的雞蛋殼,美其名曰“蛋碗兒”。一來保溫,再者可以利用蛋殼里剩余的蛋液滋養嫩芽,使其得以茁壯成長。
幼時記憶中,我家老宅的屋前房后、空地夾道,到處有種香椿樹。種這么多干嘛?
“椿芽咕嘟嘴兒,加吉就離水兒”,奶奶又在想她的膠東老家了。
“紅加吉”是一種魚,顏色鮮煥,膠東人有開春時節食椿頭楦魚鰾習俗。加吉魚買來,魚腹并不徹底剖開,五臟六腑皆自魚嘴處小心摘除,是為保留完整的魚籽跟魚鰾。這種魚的魚籽,異常結實飽滿,魚鰾則是一只橢圓形氣泡,故亦稱“魚泡”。很多人直接將其丟棄,著實可惜。不過這東西不能直接成菜,會被視作對客人之大不敬。
奶奶自有“葵花寶典”——掏魚鰾時千萬不能戳破,洗凈后開個小口,把已經剁好的葷餡(常是精瘦肉)與剁碎的椿頭(香椿芽)拌勻,慢慢慢慢地往魚鰾里填塞。待等魚鰾塞至鼓囊囊的,用一根竹筷再慢慢將其送回魚腹中——燒好后的整條魚,色香味俱佳,外形絲毫不損。
香椿苗很快老了柴了,無法直接涼拌著吃,我奶奶改做一道“椿頭丸子”。將香椿葉剁碎,加碎肥膘(精瘦肉沒黏性),加豬板油,打數顆雞蛋,加一定比例的面粉跟淀粉。具體加多少?完全靠手上功夫。充分攪拌后加細鹽粉,再捏一撮五香粉調味,繼續順時針攪拌,最后用兩只小調羹上下那么一扣,便有了丸子形狀。
炸丸子一定得是冷鍋冷油。油熱至七八成時,看油面青煙微微泛起,我奶奶管這叫“旺油鍋”。耳畔聽得“噼噼剝剝”響,可以下丸子了。丸子溜鍋沿滑入,周圍即刻泛起大量氣泡。刺啦啦啦,改文火。炸丸子通常要炸兩至三遍,才能里外都炸透,直至炸到色澤金黃,吃口更酥。
記憶中,奶奶一次總要炸很多很多,晾涼凍起,一年四季,吃火鍋、吃大燴菜,起鍋前抓一把燜個三兩分鐘,鮮美無二。
香椿季節性太強,故而只適宜在早春時采摘。最常規的處理方式是鹽漬封存。椿芽金貴,椿葉則便宜許多。買回大量香椿葉,摘去老梗,洗凈晾干,撒一層鹽,以粗鹽粒最好,加細鹽粉會致使水分瀝出太快,香椿腌好,吃起來有點發干發苦。
幼時每到春天,我們學校大院的老師們,老幼無分,全家出動。擼起袖子雙手齊下揉椿芽,讓葉子盡快吃鹽。搓揉時注意看香椿葉子漸漸發軟發蔫,太原話叫“疲塌”,就差不多了。一層一層碼進缸里封存。吃時現捏一撮出來,稍抖一抖,讓鹽粒落盡,過過清水就得。吃吧!越嚼越香。此去經年,時至今日,我的整個童年記憶中的春天,都帶著濃濃的香椿味。
我奶奶好酒,頓頓不落。散白汾散竹葉青從酒廠打來,分裝進二兩的玻璃瓶。奶奶喝酒從不用酒杯,直接瓶口對嘴,咕咚一口,夾一筷子香椿葉。她滿嘴的牙齒早已掉光,就那樣用牙床咂巴咂巴,頭點一點,笑得心滿意足。春之椿,真是個好東西!
腌制后的香椿苗剁碎了拌面吃,咸香適宜,新鮮度卻絲毫不弱。每每吃到最后,缸底還剩不少香椿末,奶奶用其跟雞蛋同炒,是另一番美味。
少時的我,一直很好奇香椿樹枝繁葉茂,卻鮮見其開花。奶奶先是沉默,接著嘆息道,“少說得長七八年,香椿嫩芽價高金貴,年年采,年年摘,哪個能等得起么……”
香椿樹在晉北一帶有“百木之王”的美譽。有錢人家蓋新房,講究用香椿樹樹干做上梁脊檁。縱然是稍差點的人家,也要用一截香椿木揳在檁條內。
此為何故?
據說用香椿樹做脊檁,能夠管束其他梁木,使得新房建好,可保宅邸平安,世代吉祥。不禁想起一些十分久遠的人與事。有回給爺爺賀壽,父親率先致賀辭,一開口“椿庭大人”,末了來句“椿齡無盡”。我那時也就三四歲,聽得一臉蒙。多年后看湯顯祖的《牡丹亭·鬧殤》,里面有一句“當今生花開一紅,愿來生把萱椿再奉……”如夢初醒。
原標題:《晨讀 | 王瑢:香椿》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郭影
來源:作者:王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