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關系的緩和(下)
1972年美蘇首腦會談期間,雙方同意召開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和中歐裁軍會議,分別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推動歐洲局勢進一步緩和。
歐安會是多年前蘇聯首倡的。1972年11月開始舉行籌備會議,后來先后舉行外長會議和專家會議,1975年7月底到8月初在赫爾辛基舉行首腦會議,除阿爾巴尼亞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和美國、加拿大共35國與會。首腦會議通過最后文件,內容包括歐洲國家間關系指導原則、建立信任措施、人員交流、經濟與文化合作等。蘇聯關心的首要問題,是通過確認歐洲各國邊界的不可侵犯性進一步鞏固在戰后獲得的勢力范圍。最后文件包含了有關內容,但在西方堅持下規定可以通過和平手段改變邊界。西方更關心建立信任措施、人權和人員交流。最后文件規定:雙方在一定范圍內舉行一定規模的軍事演習應預先通知對方,邀請對方派觀察員觀看;各國應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促進人員更自由地往來。西方希望這些能成為向蘇聯和東歐施加影響和壓力的手段。在經濟合作方面,會議希望各國彼此給予最惠國待遇。赫爾辛基首腦會議是東西方關系緩和的高潮。但后來召開的歐安會續會并不順利,未取得顯著成果。
中歐裁軍會議1973年10月起在維也納舉行,北約和華約19個國家參加。雙方提出了不同的裁軍原則,都希望借機削弱對方。北約認為華約在中歐擁有優勢,主張均衡裁軍,最終使雙方保持同等數量的地面部隊。華約認為雙方在中歐處于均勢,談判不應破壞既有力量對比,主張對等裁軍,即雙方按相同數量或相同比例裁軍。談判綿延十余年而無結果。
緩和使東西方之間的政治、經濟往來增多。西歐國家同蘇聯、東歐之間開始進行經常性的高層政治對話乃至首腦互訪,貿易額顯著增加,經濟和技術合作有所發展。戴高樂是最早倡導緩和的西方領導人。他1966年訪蘇,建立了法蘇特殊關系,他的繼任者蓬皮杜(1911-1974)保持和發展了這種關系。這是法國的獨立對外政策的重要內容。西德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獨特處境,自70年代初起長期注重發展與蘇聯、東歐的關系,希望緩和進程能持續下去。芬蘭是唯一同蘇聯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1948年)的西方國家。70年代蘇芬關系更加密切。蘇聯與日本的經濟關系也有所發展,但北方四島問題長期妨礙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
3.緩和的停頓
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是世界人民和大多數國家的普遍愿望。美國和蘇聯推進緩和在一定程度上適合變化了的國際形勢,但主要是出于各自國家利益的需要。它們希望降低對抗的程度,減少核戰爭的危險,而從未打算放棄既得利益和既定目標,也從未幻想對方會這樣做。它們希望停止在已無多大實際意義的領域(如核武器數量)和無法不冒風險就改變現狀的地區(如歐洲)的競爭與爭奪,而把注意力轉向其他領域和地區。這表明對峙和爭奪都將繼續下去,也決定了緩和的限度。
尼克松在50年代以堅決主張反共而聞名,由他倡導和推行緩和曾得到美國政界的普遍支持。1972年尼克松訪蘇后,歐洲局勢有所緩和,戰略武器數量得到初步限制。東西方之間迫切需要解決又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已大體解決。尼克松下臺前后美國國內發生關于緩和的爭論。一些人更關注美國的軍事地位,對軍備控制持懷疑態度,主張不惜代價地謀求軍事優勢;一些人擔心緩和會使西方喪失斗志,影響西方聯盟的團結,從而可能在蘇聯的訛詐面前退縮;一些人更注重人權,要求政府公開支持蘇聯的持不同政見者;一些人以為緩和會使蘇聯減少與美國的爭奪,當發現事與愿違時便認定緩和沒有達到預期結果。這些爭論首先影響美蘇經濟關系的發展。在美國制訂貿易改革法案時,參議員杰克遜等提出修正案,反對給予限制其公民移居國外的非市場經濟國家以貿易最惠國待遇。1974年底美國國會通過包含該修正案的貿易法案。蘇聯認為這是對其內政的干涉,拒絕改變移民政策,并于1975年初宣布不再執行1972年簽訂的美蘇貿易協定。兩國政府通過加強經貿關系促進緩和的努力遭到重大挫折。
1976年緩和的趨勢明顯削弱。1977年民主黨人卡特(1924-)就任美國總統后,美蘇關系更趨冷淡,緩和走向終結。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蘇聯積極介入非洲事務。蘇聯長期支持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支持并援助一些國家走非資本主義道路。7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更積極地影響一些非洲國家的發展方向,其突出特點是支持代理人進行軍事干預。1975年原葡屬殖民地安哥拉獨立,國內三個獨立運動組織各據一方,發生嚴重分歧。蘇聯支持人民解放運動組成政府,并由古巴派遣軍隊支持該政府。此外,蘇聯在一些左派執政的非洲國家派遣軍事顧問,提供軍事援助,設立軍事基地,支持古巴軍隊進入某些國家。蘇聯還支持一些國家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與之締結友好條約,使其成為經互會觀察員。蘇聯認為,這意味著"社會主義陣地"的加強和"世界革命進程"的深入。
美國等國對此感到嚴重不安。蘇、古介入安哥拉后,美國從1976年初起不再正式談論"緩和",并支持安哥拉等國的反對派開展反政府游擊活動。冷戰由此進一步波及非洲,東西方關系轉趨緊張。
美國更加強調人權問題。二次大戰以后,人權成為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問題。但在7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并不十分注重該問題。1977年初卡特就任美國總統時宣稱,美國對人權承擔"絕對的"義務,從而使人權成為影響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因素。盡管美國并未簽署聯合國有關人權問題的多數文件,并在世界各地支持不符合美國宣布的人權標準的親西方政權,美國仍把人權問題作為東西方在歐洲的軍事對抗程度降低后向蘇聯和東歐各國施加壓力和影響的重要手段,使東西方關系進一步冷淡。
軍備控制談判逐漸停頓。美蘇達成符拉迪沃斯托克協議后,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會談進展緩慢,雙方繼續部署新的戰略武器。1979年6月卡特和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簽署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規定了雙方戰略武器運載工具和分導式多彈頭導彈的限額,以及技術核查措施。按條約規定,蘇聯應單方面拆除部分核運載工具。但條約在美國國會遭到強烈反對。一些人指責條約允許蘇聯擁有優勢并繼續發展核武器,一些人主張軍備控制應與蘇聯的人權狀況和對非洲的干涉相聯系。條約最終未得到批準。軍備控制談判由此陷入僵局。
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使美蘇關系再度緊張。阿富汗自1973年推翻君主制后一直由親蘇政黨執政,領導人更迭頻繁。1979年12月27日蘇軍進入喀布爾,推翻被蘇聯認為不可靠的阿總理阿明,并很快控制阿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線。這是戰后蘇聯首次用武力直接干預東歐以外國家的事務。美國認為這是蘇聯行為性質的重大變化,表明它將向西南亞進行新的一輪擴張。1980年初卡特從國會撤回等待批準的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宣布停止向蘇聯出售糧食和尖端技術等。不久后他宣布,美國將使用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一切手段反擊外部力量控制波斯灣地區的企圖。此即卡特主義。它取代了緩和之初(1969年)提出的尼克松主義,即美國愿意參與盟國及友邦的防務和發展,但不承擔主要責任。
卡特主義意味著美國將恢復在歐洲以外的某些地區使用武力,但地點由東南亞換成波斯灣。后來美國秘密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大量援助。美蘇之間新一輪對抗取代了緩和,東西方關系隨之惡化。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