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是我與自己對話的一種方式。”楊柳這樣說。
第一次見到她,是在一場名為“民族舞蹈與身體哲學”的講座后。她身著素色長裙,語速從容,神情專注,說話時常在術語與日常語言之間游走,不故作高深,也不刻意簡化。那一刻我意識到,她不僅是一位活躍在講臺與論文中的學者,更像是一位行走于田野中的思考者——用身體去理解文化,用思想去記錄身體。
走出教室,走進身體與信仰的現場
楊柳,湖南人,現為中南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博士后,馬來亞大學攻讀社會與行為科學博士,其研究聚焦于東南亞傳統舞蹈的當代表達、文化政治與旅游化過程,同時擁有蘇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學授予的舞蹈研究博士學位。她的學術背景跨學科、跨地域,難以用一句話概括,但從她的研究項目中,可以捕捉到一條清晰的線索:湘西苗族鼓舞、印尼巴厘島雷貢舞、馬來扎賓舞、印尼Reog……她關注的,是“活著的文化”。“課堂和書本能帶來的理解是有限的。”她說。于是,她長期往返于中國與東南亞之間,從湘西苗寨到印尼神廟,從馬來傳統村落到巴厘島舞蹈學校,用筆記、影像與訪談勾勒出一個個身體與信仰交織的場域。“你必須和跳舞的人一起生活,聽他們講祖先的故事,跟著他們走進山林、參與祭祀。你才會明白,所謂‘舞蹈’,遠不止是動作本身。”截至目前,她已完成超過40個地區的跨文化舞蹈田野調查,許多項目幾乎由她一人承擔:從聯絡協調、實地采風到翻譯、拍攝,再到論文撰寫與成果傳播,一人多職。“最初是最難的階段,沒有資源,沒有平臺,只能靠朋友介紹,一點點摸索。好在慢慢走出了一點節奏。”她輕描淡寫地說。
圖:楊柳在湘西苗寨與第四代苗鼓王龍菊獻女士跳湘西苗族鼓舞
圖:楊柳與當地巴厘島傳統舞蹈民間藝人Cok
學術不在象牙塔,而在泥土與呼吸之間
她的研究從不拘泥于純粹的學術系統。她的寫作質地感強,情感細膩,關注舞蹈在現實生活中的多重意義。比如,在研究湘西苗族鼓舞時,她不僅分析動作與節奏,更關注儀式中的心理狀態、人與祖靈的連接方式。而在巴厘島,她觀察到傳統舞蹈正游走于“非遺”“宗教”與“旅游”三重語境之間。許多年輕舞者開始自問:“我跳的,是屬于我的文化,還是為游客設計的表演版本?”這種困惑,她帶進了學術論文,也融入工作坊的討論。“舞蹈有時是掙扎的身體,在傳承與變革之間,既妥協,也創造。”她說:“學術不是為了概括一切,而是要貼近土地,聽懂人說的每一句話。”
用寫作與交流,搭建連接田野與世界的舞臺
目前,楊柳已在中英文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涵蓋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身體哲學、藝術教育、舞蹈治療等多個方向,并擔任多家國際期刊編委與核心期刊審稿人。她策劃并組織了多項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在中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多次開展講座與田野經驗分享。2024年,她發起成立“亞洲舞蹈研究與實踐協會”,旨在連接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學者與舞者,推動民族舞蹈研究的在地化、青年化與國際化。同時,她持續運營個人公眾號《舞蹈與哲學旅行》,分享田野札記、身體寫作、投稿經驗與跨文化觀察。“很多人說學術是孤獨的,我覺得只是需要找到合適的“說話方式”。”她的文章沒有晦澀術語,更像是一次旅程、一場舞蹈、一段沉思。她寫道:“每一個民族的身體,都藏著自己的信仰與哲學。我要做的不是尋找標準答案,而是保留它們存在的復雜。”
留在身體里的,是時間、信仰與文化的回聲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她的學術之路,或許可以這樣說:她以身體為入口,去感知那些尚未被語言完全捕捉的文化智慧。她相信,舞蹈不僅是動作的組合,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學術,也不只是發表成果,而是保持對世界的敏感與誠實。“田野教會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尊重——尊重他人的信仰與文化,也尊重自己作為研究者的責任。”
當我問她:“未來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她笑著答:“繼續走,繼續跳,也繼續寫。只要我還能用身體去思考,那條路就還在。”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