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教育部發布了一則公示,擬同意設置一批新大學,其中的“大灣區大學”,尤其引人矚目。
據公開資料顯示,大灣區大學是東莞投資設立的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學校規劃了兩個校區,總面積達到2350畝,其中松山湖校區250畝,濱海灣校區2100畝(這面積快趕上三個清華了)。
其實,這大學的籌備工作前幾年就在穩步推進了,據說東莞砸了上百億,一口氣搞出兩個校區,還請來中科院院士田剛當校長。
▲松山湖校區
雖說東莞行事比較低調,但這系列操作動靜不小,抵不住大家對它的關注。校門還沒完全建好,官網就悄悄上線了,時不時還流出幾張規劃圖,感覺就像是在“不經意間”官宣一樣。
按照規劃,大灣區大學遠期規模要達到一萬人,本科、碩士、博士教育全線貫通,到2030年,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數要各占一半,還要有博士點。
從這些規劃來看,大灣區大學真不一般,它的目標是朝著“高起點、全鏈條、國際化”去的。
東莞作為制造業大市,這些年一直把“科技創新”掛在嘴邊,大力推動產業升級。但搞科技創新,高水平大學和高層次人才是關鍵,而這恰恰是東莞比較缺的。
所以,大灣區大學的出現,可以說是東莞在人才引進、資金匯聚、技術研發等方面的重要布局,未來會成為一個新的科研高地。
不過,校名剛公示,就引發網友熱議,大家對“大灣區大學”這個名字提出了不少疑問。很多人覺得“灣大”這兩個字讀起來有點拗口,第一反應就聯想到北部灣,調侃說和北部灣大學(簡稱也是灣大)像是一對“難兄難弟”。有網友倒是一本正經地建議,這名字太大hold不住,不如直接叫“東莞大學”或者“廣東大灣區大學”,這樣更直接明了,起碼外省人一看就知道學校在哪里。
仔細想想,網友們的質疑也有道理。“大灣區”這個地域概念范圍太廣了,像粵港澳大灣區,涵蓋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11個城市;另外,還有環杭州灣大灣區等。就“大灣區大學”這名字,不熟悉的人還真不知道這學校在哪個省。
名字,雖說不一定要多高大上,但起碼得讓人清楚明白。
在現在這個時代,校名就像是學校的名片,第一印象很重要。“大灣區”這個詞聽起來確實氣勢十足,但范圍太大、太寬泛了,讓人感覺有點“虛”,不夠具體明確。
從另一個角度看,校名能引發這么大爭議,也恰恰說明了這所大學的分量,要是一所沒人在意的學校,根本不會有人去討論它的名字。
其實這事背后藏著教育部的一堆規定。我特意去翻了文件,發現教育部早就明文規定:高校一般不能隨便用“中國”“國家”“國際”這種大詞,也不能輕易冠以“華東”“華南”等大區名。
大灣區大學能獲批用這個名字,某種程度上算是享受到了“政策紅利”。
可這“紅利”也伴隨著風險,容易讓人覺得學校名字和實際情況不太相符。按照規定,省級人民政府舉辦的學校可以用省域命名,其他學校要是想用省域命名,得由省級人民政府把關,而且必須在名稱中明確學校所在地。比如說福耀科技大學,最終核定校名時加上了“福建”二字,變成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東方理工大學,公示信息里也加上了城市名,叫寧波東方理工大學。
從這些例子來看,大灣區大學這個名字,確實顯得有些“大”了,所以很多網友建議叫“東莞大學”或者“廣東大灣區大學”。
其實,一所大學真正的實力,從來不是由名字決定的。就算一開始因為名字被大家吐槽,但只要學校實力過硬,慢慢也能讓這個名字成為新的招牌。反之,如果僅僅名字好聽,專業和科研水平不行,那也只是徒有其名,難以長久發展。
就像麻省理工學院(MIT)、瑞士聯邦理工,名字里都有“學院”二字,但在世界大學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
可在國內,很多人一看到“學院”倆字,就下意識覺得學校檔次低,這是一種慣性思維,也反映出大家對高校品牌的看重。
目前,“大灣區大學”的校名還在公示期,并未最終確定,沒準最后真會改。
關于這所大學名字的討論,相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不管名字最終怎么定,大家更期待的,是大灣區大學能真正成為一所高水平的大學,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培養出大量優秀人才,在科研創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各位覺得“大灣區大學”這個名字怎么樣?要是讓你起,你會叫它什么?歡迎評論區聊聊。
(轉自心善若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