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省107個區縣已全部完成實地調查工作。在之前的走訪調查階段,寶雞市普查隊高新第6分隊我和賈保弟、張宏、趙亮一行4人奔赴田野,在釣渭鎮譚莊村附近發現了一件精美的博山蓋綠釉陶奩,器型完整又精美實屬少見。
出發前,我們仔細查看文物地圖,發現釣渭鎮的譚莊村附近沒有不可移動文物分布。該區域地處渭河南岸二級臺地,地勢平緩,土壤肥沃,十分符合古人沿河而居的選址條件。憑借已有經驗,我們推測這里極有可能留存古代人類活動的遺跡或遺物。
到達目的地后,我們沿河岸臺地斷崖仔細搜尋,不放過任何一絲線索。很快就在崖邊發現了一些散落的陶片,這印證了我們的推斷是正確的。僅有的陶片遠未達到不可移動文物的登記條件,我們必須找到更具價值的文化層、灰坑、墓葬等遺跡。繼續沿著斷崖尋找,突然,掛在崖壁上的一抹綠色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近前一看,是表面施釉的陶器,無法得知是完整器還是器物殘片,我們隨即動手清理周邊的泥土。
這件陶器僅有一小部分暴露在外,我們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周圍的泥土,慢慢地,一件精美的博山蓋綠釉陶奩逐漸顯露出來。陶奩由奩蓋和奩體兩部分組成,表施綠釉,內里赭紅色泥胎,奩蓋博山形,山峰間裝飾有動物圖案,奩體圓筒形,直腹,上下腹分別刻有兩道凹弦紋,弦紋間模印山虎等怪獸圖案,底部為三只熊形矮足。帶蓋通高23CM,口徑20CM。陶奩的發現,令大家欣喜異常,在田野調查中,如此完整又精美的器物實不多見。
奩是我國古代一種放置梳妝用品的器具,同時還兼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奩最早出現于西周,流行于戰國至唐、宋年間,經歷代發展,奩的款式變得多種多樣,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觀賞性。
釉陶奩是東漢發明創燒的新品種,它繼承商周瓷器的施釉技術,是古代低溫鉛釉技術發展的碩果,代表漢代陶藝制作的最高水平。博山是漢代盛傳的海上仙山的象征,它是漢代求仙思想的產物,在西漢時以香爐的形象出現,稱為博山爐,曾流行于上層貴族之間,東漢時進入庶民階層,“博山”形象大量運用于其他生活器皿和隨葬器物,如陶盒、陶倉、陶壺、陶奩等,反映了時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
清理出釉陶奩后,我們繼續在周圍搜尋,最終在斷崖上發現三座漢代墓葬,已經達到墓群的認定條件。這次調查發現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多走、多看、多想,是做好田野調查的基礎。我們用腳步丈量歷史的厚度,用雙手觸摸文明的脈搏,為守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全體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將得到保護和傳承。
(圖文來源于“文物陜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