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則有趣的消息:
國泰貨運將十尊兵馬俑和兩百多件文物,從西安運往澳大利亞珀斯,參加《兵馬俑——陜西秦漢文明展》;整批文物經(jīng)鄭州機場,轉(zhuǎn)運香港,再飛往南半球。
你看,我們小時候“只能趴在課本上想象”的秦俑(陜西孩子除外),不僅能坐飛機,而且還能轉(zhuǎn)機了。
只不過,它的飛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次帶著文明使命的“出?!薄?br/>
我一直覺得,兵馬俑是很難“出國”的。
不是難在路途,也不是難在手續(xù),而是難在“氣場”。
它不是玉器,不是瓷器,它不是那種小巧溫潤、可以裝進展柜、點到為止的文物。
它是跟人等高的雕塑,是千軍萬馬中“抬眼即肅然”的某一尊。
它靜靜佇立了兩千年,沉默,卻始終震撼人心
你怎么讓它從陜西的黃土地上拔出來,再安然無恙地飛到萬里之外?
這不是一趟物流,而是一場考驗。
有一說一,這場考驗國泰貨運答得還不賴。
從西安清點、裝箱、運輸?shù)洁嵵荩儆上愀蹣屑~飛往珀斯,全程都用的是“貴重物品運輸”和“特殊貨物運輸”方案,不僅現(xiàn)場有專業(yè)人員把控細節(jié),還進行了閉路電視監(jiān)控和GPS實時追蹤。
有時候我們在機場托個行李都怕摔,他們這運的,可是連風都不敢吹重一點的國家寶藏。
這批兵馬俑,落腳的是西澳博物館。
展期從現(xiàn)在開始,一直持續(xù)到2026年初。很多展品都是首次在澳大利亞亮相,有的甚至是首次離開中國。
我們常說“文化出?!?,可真正能穿越山海、落地生根的文化,又有多少?
是可以被世界聽懂的語言,
是能被人觸摸的實物,
是愿意走出去,也走得出去的勇氣。
其實兵馬俑并不是第一次“出?!?。早在1976年,它們就曾踏出國門,赴日參展;此后幾十年間,也曾巡展美洲、歐洲、大洋洲,足跡遍及五大洲、數(shù)十國,幾乎每一次亮相,都會引起長隊與驚嘆。
但即便如此,每一次出境,依然都要歷經(jīng)嚴格審批、縝密運輸與外交協(xié)同。它們承載的不只是展品,而是一種文明的面貌。
它們跨上航程的那一刻,就從“沉默的文明遺跡”,變成了“跨文化的敘事主角”。
它不再只是讓人駐足的玻璃展品,而是一封寫在黃土、寄往世界的信。
它講述的,不只是秦漢歷史的厚重,而是中華文明“可以走近、也可以走遠”的姿態(tài)。
這條從西安出發(fā)、經(jīng)香港中轉(zhuǎn)、飛往南半球的文化航線,串聯(lián)起的是:歷史與當下,內(nèi)陸與海洋,根與枝,源與流。
香港這座城市,既是中轉(zhuǎn)點,也是象征點。
它把東方的文物送出去,也把世界的目光引進來。
想象一下,在珀斯的某個陽光正好的下午,一個澳洲小孩站在展柜前,盯著一尊千年前的兵馬俑,眼睛亮晶晶地問他爸:“這是誰?”
也許他爸會說:“這是從遙遠的中國飛來的?!?/p>
而那一刻,就是文化走出去的意義——不僅讓人驚嘆,還要讓人想要去理解。
這一飛行,也不只是國泰一次高規(guī)格的“貨運展示”。它更像是一場靜默的國家形象發(fā)布會。
沒有喧嘩,沒有鼓噪,一切都包裹在緩慢、專業(yè)、克制的細節(jié)里:
那是我們對文物的尊重,也是我們對世界的表達。
一尊尊兵馬俑,從地宮中走出來,從云端中走出去。走向世界,也走進未來。
昨天,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
國泰航空,作為香港的“空中名片”,自創(chuàng)立以來見證了這片土地的開放與變遷,也加快腳步融入到祖國發(fā)展的脈絡之中。
近年來,國泰航空持續(xù)加密內(nèi)地航線,從傳統(tǒng)的京滬穗,到如今成都、廈門、青島、西安、南京等23個航點,運力持續(xù)加碼。
而他們短暫停留的香港一站,恰如一枚紐扣,把中華文明與世界舞臺,再次扣緊。
如今,文化正在從這里再次出發(fā),奔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那一尊尊兵馬俑的遠行,低調(diào),卻蘊含著獨屬于中華民族的自信與從容。
這旅程不喧嘩,卻鏗鏘——
像27年前的回歸儀式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