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滿/文化評論
朱長江囑我為他即將出版的攝影集《吾漢》寫序,我先感惶恐,繼而欣慰,因為我對朱長江給我出生和生長的這座城市所留下的不僅僅是一些武漢生民里弄生活的圖片,而且是為這座城市留下了長久的歷史,留下了鐫刻在歷史深處的生活場景。
比越陳越香的佳釀更有價值的是,這些圖片會隨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愈加珍貴,因為,武漢的口號是“武漢,每天不一樣!”假如沒有人去記錄,一天天變化的武漢最終會讓每個人都找不到家,找不到家的親切與溫暖。好在歷史不能復制,圖像卻可以留存,這些圖片將給我們留下記憶,給我們的后代留下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里的市民曾經存在過的真實印跡,這是攝影的最高追求與最高境界,因為那是歷史文獻。
吾漢,即我的武漢,其實應該是我們的武漢,雖然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可回想我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卻很迷茫,曾經走過的街道,曾經住過的房屋,曾經穿過的衣服,曾經用過的生活用品,到底是哪般模樣,哪些已經消失,哪些已經變化,哪些已經拆除,哪些已經改造,說實在的,我們已經有些模糊,假如再過十年二十年,再過百年二百年,這些生活場景,有誰還記得?誰還能真實地還原?我想即使再偉大的作家,再負責任的歷史學家也無法將那些生活細節告訴你,因為對于歷史深處的生活細節,文字顯得無比蒼白,唯一能告訴你歷史真相和真實生活細節的,只有像朱長江這樣默默堅守在歷史深處、用鏡頭對準那些生活細節的攝影師,對于記錄歷史變革和生活變遷,對于保存生命和生活的遺跡,朱長江們的價值超越所有的作家和歷史學家,因為他們留下的圖片能夠直觀地告訴你曾經生活的場景以及活動在其中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在吃飯、走路、剪頭、晾曬、游泳、交談、搬遷,他們床頭的招貼畫、身上穿的衣、腳上穿的鞋、手上端的碗、墻上的涂鴉都是他所記錄年代的真實模樣,無論美丑,無論好壞,都是真實的歷史,這就是他們的價值,也因為他們留下的圖片我們會感動,我們會憂傷,我們會流淚,因為那就是我們的生活,它雖然默默地站在歷史深處,卻與我們的生命與情感融在了一體。
紀實攝影的價值在中國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大量的攝影家都不遠萬里跑到中國的西部,因為那里有藍天,有雪山,有經幡,可他們又不能像呂楠一樣蹲守在一個從未有外人踏足的藏人村落整整五年觀察拍攝,留下原生態的藏人生活場景。中國有無數被稱為大師的風光攝影呈現師,可沒有一幅足夠打動我的內心,沖撞我的感情。山川河流,高原地貌,無論你拍與不拍,無論你什么時候拍,它都在那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數千年不會變化,而你生活的這些城市,這些鄉村,卻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下,在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中每天都在變化,不僅我們的孩子將不認識這座城市,甚至連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城里人也已經不認識這座城市,不僅沒有了鄉音,也沒有了鄉愁,唯一能夠留下的,就是像朱長江們一樣用影像記錄下來,一點一滴,一片一段,像潤物無聲的春雨,雖無聲無息卻濃如烈酒,我們能夠從中找回濃濃的鄉愁,找回童年的滋味,找回鄉鄰之間的融洽,找回大街小巷里的歡聲笑語。朱長江們的紀實攝影也許很平淡,淡到像一杯水,也許很無趣,無趣到陳谷子爛芝麻的小物件,可時間會讓這杯水濃烈起來,會讓這些無趣的小物件有趣起來,歷史會賦予這些影像無比珍貴的價值,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它的價值并不在藝術,而在它真實地還原了宋人的生活,讓我們能重回宋朝,行走在宋朝的拱橋、市井、碼頭,與宋人彈曲賦詞,喝酒尋樂。翻看朱長江的《吾漢》,現在你也許不覺得,將來,將來的將來,或許就是一幅《漢口里弄圖》,活著的場景,活著的人物,活著的情感,一派生機盎然。
紀實攝影的價值遠超風光拍攝、觀念攝影、商業攝影,對此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至少我一直喜歡品讀紀實攝影作品,最喜歡新聞紀實精品集“黑鏡頭系列”之《第一時間》和《第一現場》,這兩本書幾乎攘括了近百年來世界上最優秀的新聞紀實攝影作品,加上它的文字說明,具有極強的靈魂震撼力量。也喜歡品讀趙鐵林的《看不見的城市 》、《看不見的人》等等這些社會紀實的作品,是因為每一幅紀實作品既是一個歷史的瞬間,又是一個生活的斷層,越是久遠,越是耐讀。這些作品不像那些新聞紀實,具有視覺的爆發力和精神的震撼力,而是在一種平緩的狀態中記錄社會中某一群體的生存狀態,解海龍的農村教育系列,特別是那幅“大眼睛”女孩眼中所流露出來的對教育的渴望通過媒體和社會的宣傳與放大,引發了大眾廣泛的關注和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聲勢浩大的“希望工程”就是因為這幅作品所產生的結果。朱長江們的文獻式紀實攝影則與這些都不相同,我曾見過北京攝影家張樹林對一座停運發電廠的記錄,鍋爐、閥門、管道、煙囪、儀表、汽輪機、獎牌、轉子等等等等事無巨細,一一記錄下來,不是有趣,而是冷靜和嚴謹,給歷史一個交代。朱長江們的作品顯然比張樹林的作品有趣,但依然是冷靜和嚴謹,它是為了讓過去的武漢在未來的某一天真實的復活,不是記憶,而是場景,不是模糊,而是清晰,不是冰冷,而是溫熱,不是零亂,而是有序,不是無趣,而是神采奕奕。文獻式紀實比新聞紀實和社會紀實需要更多的耐心、堅韌、智慧,在鏡頭后面是一只有歷史感的眼睛,那不是一次的拍攝,不是一年的拍攝,不是一次的蹲守,不是一年的蹲守,而是百次千次萬次,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這種精神和品質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在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蹲守拍攝中,他們自己也成了那些場景,那些場景中的人物,他們自己也成了歷史。
我們要向朱長江致敬,向朱長江們致敬,因為有他們一生的堅守,才會有歷史的留存,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尋回那曾經的歷史,因為有他們,歷史就活著,因為有他們,那些里弄、街道、服飾、物件就活著,因為有他們,那些居民就活著,因為有他們,那些鄉愁就活著,這就是朱長江的價值,這就是朱長江《吾漢》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