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Labubu玩偶被炒到萬元天價時,另一場復古狂歡已在Z世代年輕人中悄然引爆。
抖音上#CCD相機的話題播放量沖破了122.7億次,其他平臺也不甘示弱。
當潮玩圈還在為限量款爭破頭時,這群年輕人卻悄悄翻出爸媽抽屜里的“電子垃圾”。
令人費解的是,在這個追求高清、算法美顏的時代,他們卻偏偏愛上了卡片機那“糊糊的畫質”和獨有的“氛圍感”。
從潮玩柜到相機包,Z世代為情懷買單的狂熱從未退燒。
這陣席卷而來的社交復古旋風,將當年論斤賣的“電子垃圾”,一夜之間捧成了溢價十倍、一機難求的“出片神器”。
這究竟是一場情懷的勝利,還是智商稅的新高地?
時間倒回幾年前,甚至就在一兩年前,這些老式卡片機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它們躺在二手市場的角落、積滿灰塵的抽屜深處里,就連幾十塊一臺都嫌它占地方,一度被戲稱為“電子垃圾”。
網友@小美對此深有體會。在高中時,她買了一臺佳能卡片機,當時可是她的最愛。
大學畢業后的某一天,小美在整理房間時,嫌棄它又笨重又過時。于是,將它按50元包郵掛上了閑魚,結果掛了半個月才勉強出手。
誰承想過,近期的她被小紅書上的“冷白皮”照片給種了草,想重新淘回一臺同款機型時,可價格卻已飆到了500多元。
可閑魚平臺上的數據更是離譜,最近7天,CCD相機成交量超過3000臺,平均成交價在135元-400元區間。
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部分熱門機型或“明星同款”的價格更是貴得離譜。
比如佳能G12這款,5年前的二手價只有300元左右,可現在被炒到了3000到4000元之間,甚至高出了它當年新機售價。
說真的,目前市場供需已經逆轉?!艾F在行情很“俏”,多的時候一個月能售出上百臺不止,”深圳華強北的一家CCD專賣店的老板說。
甚至還有小紅書用戶吐槽,有人準備付款時,發現店內售罄;有人放入購物車時,價格還是100元出頭,沒想到的是,第二秒去付款直接變成了200多。
近期,富士新推出的“X-Half”相機,定價為4999元,結果發售不到兩天即售罄,二手市場上黃牛溢價轉賣,加價甚至超過1000元。
這股復古熱潮,還蔓延到了類似邏輯的一次性膠片相機。內置27張膠卷、拍完即廢的一次性相機成了“最佳平替”,價格同樣水漲船高。
更為可惡的是,明星效應還火上澆油。歐陽娜娜、沈月、易烊千璽、張子楓、韓國女團成員Lisa等一眾明星,紛紛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用CCD相機所拍攝的“氛圍感”照片。
粉絲們聞風而動,爭先恐后地尋找“明星同款”,導致了這些機型的價格一飛沖天,一機難求。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廢品站里的“古董”站上C位,這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當手機像素過億、單反性能強悍、各種美顏濾鏡App唾手可得……
那為何年輕人偏偏癡迷這些畫質粗糙的“老古董”?
答案很簡單:我們買的,從來就不只是一臺相機。
在這極致清晰和算法精修的時代,我們反而被那種所謂“完美”壓得喘不過氣。
CCD相機如同一劑解藥一樣,給了我們喘息的空間。
它的低像素和噪點,直接成了天然磨皮濾鏡,讓照片瞬間擁有故事感和朦朧美。
那直閃下的“冷白皮”所勾勒出別樣的層次感,這是手機算法難以模擬的真實光影。
還有那些不可預測的色彩偏差,讓每張照片都充滿驚喜的“色彩盲盒”。
這是數字化時代的消費者對于“氛圍感”的向往,而CCD相機帶來的就是這種“氛圍感”。
除了獨特的“氛圍感”,CCD相機還提供了一種對抗數字快餐的“慢體驗”和“儀式感”。
物理按鍵的觸感、等待到照片的期待,這些在即拍即得的手機時代里顯得尤為珍貴。
這種“慢”和“有限性”,在一次性膠片相機上體現到極致。
還有只能按27次快門就報廢的特性,被賦予了強烈的生命感。正如網友所言:“用一臺相機的生命記錄整個旅程”,甚至衍生出“在xx的27次眨眼”這類旅行煽情文學。
“正因次數有限,所以快門才能定格永恒”,這種哲學是無限連拍的手機無法給予的。
除此之外,對Z世代年輕人來說,CCD相機更是打開千禧年記憶的鑰匙和融入圈層的社交貨幣。
中山大學王教授分析,分享CCD照片已成為“社交儀式”。
還有拼多多商家觀察到,學生群體是購買主力,相較于專業相機的高門檻,幾百元的CCD滿足了他們記錄生活和表達個性的需求。
CCD相機的翻紅,本質是技術焦慮時代的一次集體情緒出走。
年輕人厭倦了算法的“完美囚籠”,渴望在低清噪點中找回那失落的“真實”和“溫度”……
當清晰成為一種負擔,“模糊感”反而成了治愈心靈的良藥。
我們買的從來不是冰冷的參數,而是按下快門時那份獨特的期待感和歸屬感。
當情懷遇上市場,狂歡之下也藏著“暗礁”。
巨大的需求和信息不對稱,讓CCD相機市場變成了魚龍混雜的“深水區”。
最可惡的是,行車記錄儀所改裝的騙局。不法商家將廉價的行車記錄儀鏡頭,塞進那粗糙的塑料外殼里,貼上佳能、索尼等名牌Logo,就賣出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高價。
剛上大學的小林就上了此當。當時,她在某二手平臺上,花380元買了一臺“索尼CCD”。
到手時,小林發現鏡頭是個不會伸縮的小圓點,開機屏幕顯示著刺眼的“W”標志,拍出來的照片比十年前的手機還模糊。
這種“行車記錄儀戴智能帽子”的把戲,已成二手市場蛀蟲。
即使我們買到真的CCD,可問題也不少。
因為市場上大量流通的是翻新機或暗病機,它們的內部元件老化嚴重。
比如電池撐不了半小時,鏡頭布滿霉點,按鍵時靈時不靈,對焦失靈屢見不鮮……
還有價格泡沫更令人咋舌,一些可恨的商家利用信息差和明星效應,惡意炒作、哄抬價格。
當影視颶風指出某些機型價格虛高時,閑魚上立刻貼上“影視颶風同款”標簽,標價就再漲千元。
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些亂象的?
而想要入手CCD相機的朋友,務必擦亮自己的眼睛。
首先,要明確自身的需求,我們是否真喜歡CCD獨特的成像風格,還是僅僅被社交平臺的氛圍所裹挾?
其次,我們時刻警惕低于百元的“全新”陷阱,當在購買時,要查詢自己心儀型號的歷史成交價,對于“離譜溢價”堅決說“不”。
再次,交易時,我們必須堅持先驗貨。比如說,線上購買時,要求賣家提供鏡頭伸縮、菜單操作、實拍效果的視頻證據,線下務必當場測試快門和閃光燈。
最后,在選擇購買的渠道方面,我們優先選擇信譽良好的線下店,線上也一樣的,要選擇平臺認證的優質商家,并確認售后條款。
對氛圍感的追求無可厚非,但我們為情緒買單需保持清醒。
這場復古狂歡里,情懷是真的,但水也很深。
當我們在按下“購買”這個快門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究竟是那一抹獨特的“時光濾鏡”,還是在為自己的社交焦慮買單?
參考資料
《讀者》:《20年前的電子垃圾,被中產炒出「天價」?》
《Vista看天下》:《“200元拍27次就報廢”,年輕人正在把這“電子垃圾”捧成拍照神器》
新華網:《重回焦點的CCD相機》
《南方都市報》:《卡片機在拼多多翻紅,國產相機如何迎戰海外大牌?》
作者:心吾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