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雖非“揚州八怪”中名聲最顯赫者,卻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獨樹一幟。相比之下,鄭燮雖聲名遠播,但其藝術成就并非無人能及。金農的書法造詣尤為杰出,尤其是他的隸書——漆書,已載入書法史冊。
金農,字壽門,別稱司農、吉金,自號冬心先生,亦有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別號。生于1687年,即清康熙二十六年,逝世于1763年,即乾隆二十八年,原籍位于錢塘,即現今的浙江省杭州市。早年,金農曾有意追求功名,但乾隆元年的博學鴻詞科考試未能如愿,此后他便游歷四方,以書畫為生,終身未仕。
金農才華橫溢,對古物情有獨鐘,收藏頗豐。他在詩、書、畫、印等多個領域均有卓越成就,且在音樂、鑒賞、收藏等方面亦有建樹。
金農最初以詩聞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詩風早年受李商隱影響,后逐漸摒棄雕琢,追求自然平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的題畫詩與畫作、書法相得益彰,充滿奇思妙想,音韻和諧,意境深遠。“冬心”之號即源自唐代詩人崔國輔的詩句“寂寥抱冬心”,可見其詩心之深遠。
金農的畫作風格獨特,題材廣泛,與他的詩、書相映成趣。無論是梅竹花草、鞍馬、人物、佛像還是山水,金農均有大量作品傳世,尤以墨梅最為典型。他的梅花作品,筆觸細膩,枝繁花茂,生機勃勃,古意盎然。其題畫書法古樸厚重,與畫作相得益彰,堪稱雙絕。
金農的詩心畫意深刻影響了他的書法。與同代書家不同,金農畢生致力于隸書,其傳世作品中幾乎不見傳統帖派書法的痕跡。他的行書也帶有隸書特色,而非楷書化。
金農的審美追求幾近固執,這反映了他堅定的人生追求。盡管他曾熱衷于功名,但他的一生軌跡和追求顯示,他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
他的題畫詩“想見幽人寄意深,閑來松下自張琴。塵中莫漫論心曲,還向空山寄賞音。”正是他超脫塵世、追求寂寞空山人生理想的詩化表達,成就了他獨樹一幟的隸書藝術,使之成為劃時代的書法標志。
金農的隸書實際上源自漢隸。他的代表性書體“漆書”只是其隸書成就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他最高水準的體現。
金農對漢碑的臨摹技藝精湛,且收藏豐富,其視野自然遠超常人。他早年涉獵了《華山廟碑》《乙瑛碑》等漢代名碑。
例如,廣東省博物院所藏的金農《隸書周禮職》軸,雖已有“漆書”的元素,但細看之下,不難發現濃厚的漢碑痕跡,如《華山廟》的華麗、《張遷碑》的方正、《乙瑛碑》的典則,當然還有漢簡的靈動……總之,其傳統韻味顯然超過了所謂的個性。
金農的“漆書”風格大約在60歲左右成熟,70歲以后,他又將“漆書”夸張演化為“渴筆八分”。而在60歲之前,金農的隸書風格在個性與傳統之間取得了平衡,更易為常人所接受。
金農的《隸書雜記》中堂書于乙卯之春,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當時金農49歲,正值盛年,是一幅佳作。
這幅隸書作品筆力沉著,墨色飽滿,點畫平直,結字嚴謹,沒有“漆書”特有的纖細收尾。然而,其行筆靈動,多用飛白筆法,使筆畫在嚴謹中透出空靈,筆筆到位,筆筆合法,是一件難得的佳作。
其中的姿態顧盼之美,仍可見鄭簠的影響,可見鄭簠對“揚州八怪”的全方位影響。
金農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直接借鑒漢碑,避免了只學鄭簠可能帶來的單薄與雷同,同時融入漢簡的寫法,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金農體”隸書。
至于金農的“漆書”,漢簡中已有此寫法,金農只是將其發揚光大,這對那些拋開傳統、臆造創新的當代書法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警示。
這里的線條表現,也是時而飄逸,時而剛直,時而姿態萬千,單憑這樣的狀態,就足以贏得你的認可的,不是嗎?最為有特點的筆畫,就是撇筆,不僅寫得十分剛勁,而且你也會看到,這個筆畫,在粗細上,有著均勻之感,尤其是在收筆上,還有一種斬釘截鐵之勁,表現的十分突出,相信,你看到后,也會有自己的一番感想的。
從這幅作品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書法的博大,書法的精妙,以及用筆上的精湛技法,而且也讓我們醍醐灌頂,感受到了思想的博大精深,用最簡單的道理去處理任何事情,都會變得從容,淡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