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全國第二屆書法小品展”與“名家翰墨三百年展”先后在上海舉行。
“名家翰墨三百年展”是一個很有歷史分量和藝術承載的展覽。中國書法三千年到三百年,是一個歷史的節點,也是一個書法藝術史上的大轉折,這樣一次實物性的展覽,可以說是很有標本作用、理論意義、學術價值的。“全國第二屆書法小品展”則凸顯了流派紛呈的書風與正草隸篆兼具的書體,生動地反映了書法藝術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從整個書法史來看,從晉代至宋元明清初,實際上一直是帖學時代,無論是陸機的《平復帖》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以及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的《寒食帖》等,均是帖學經典。這既反映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淵源,同時也體現了國家意識形態。
清初到乾隆年間,帖學開始萎靡,這既有歷史成因,也有社會的現實原因。書法帖學因長期服務于科舉需求,形成了較為呆板的館閣體。所以在清代中期,特別是嘉慶、道光年間,隨著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為書法的創作提供了大量鮮活的藝術資源。特別是包世臣《藝舟雙楫》的問世,形成了清代中期第一次碑學沖擊波。這個碑學沖擊波的形成,在整個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既是南北書風的大融合,又是書體變法創新的大拓展。
在三千年書法史中,至三百年這個歷史轉折點,碑學的出現既是一種文化演繹的必然,也是藝術發展的邏輯對應。正因為這樣,碑學的興起,是中國書法的一次再出發。
“全國第二屆書法小品展”現場
碑學的興起,它盡管是一種書法創作方法上的藝術轉變與書體演變形式上的筆墨突破,但是碑學最大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是令金石精神演變為一種民族精神,這是清末民初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次時代性的覺醒。其主要代表與推手就是海派書畫篆刻領袖吳昌碩,他倡導“食金石力,養草木心”,“強其骨”而“殊從容”,從而在那個外族入侵、積弱積弊的年代高揚起自強自立、奮斗不息的金石精神,并成為那個時代全體藝術家一面精神的旗幟。
書法小品,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曾是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構成了相當輝煌璀璨的史詩。從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顏真卿的《乞米帖》直至蘇東坡的《天際烏云帖》等均是傳世的書法小品經典。書法小品回歸日常書寫,更注重于筆墨的遒勁細膩,線條的精湛精到,結構的嚴謹和諧,章法的疏密有致,氣韻的豐約雅逸,語境的生動深邃。
王獻之《鴨頭丸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此次書法小品展令人欣喜地看到了在書法藝術整體上的提升與創作水準上的群體性提高,讓書法真正回歸到書寫的本體上,凸顯了良好的創作生態與純正的筆墨追求,有效地抵制了那種詭異怪誕、粗制濫造的書風。在整個書法小品展的正草隸篆諸體中,均運筆凝練勁健,法度雅正精妙,墨韻昂揚郁勃,氣勢暢朗奇崛,風格淵源有自,書意格古韻新,從而顯得小品不小,方寸乾坤,氣象萬千,具有當代藝術的引領意義與創作的推動作用。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次書法小品展有不少書壇新生力量,特別是青年書法家的加盟,他們的作品藝術取法正脈,基本功深厚,從而在優秀傳統的發揚上和當代書法踐行的取向上,呈現了一種清新的創作勢態和高邁的筆墨導向。
“全國第二屆書法小品展”現場
在名家翰墨三百年的時空中,海派書法是上海近代城市化進程中重要的文化現象,以其勃發的審美創造力和強大的藝術包容性,呈現了一種開放的筆墨意識、先進的創作理念和活躍的流派群體。雙展同時在上海舉辦,從某種程度上也暗合了海派書法傳承有緒、氣象正大的特點。名家翰墨三百年的藝術貢獻和歷史作用對當代書法依然很有啟發意義和借鑒作用,當代人當賡續使命、守正創新、不負時代。
原標題:《新民藝評|王琪森:傳承有序,氣象正大——談談海派書法的傳承與發揚》
欄目編輯:李緯 文字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王琪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