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YU7絕對算得上它真正意義上第一位對手。
上周,小米用一場暴風驟雨,震撼了整個中國汽車行業。25.35萬元起售的YU7,3分鐘大定20萬輛,1小時大定28.9萬輛,18小時鎖單24萬輛……
夸張,實在是太夸張。
殊不知,剛剛過去周末,前往了位于上海長寧區薈聚商場的小米門店,前來了解YU7的人流量只能用恐怖形容。就這么說,你見過哪個汽車品牌,有排隊叫號等待試駕的場景嗎?
而我,也與幾位消費者進行了交流,發現他們的身份五花八門,有大家口中所謂的“年輕米粉”,有準備入手一輛純電SUV被其性價比吸引的潛客,更有看起來至少50多歲從未接觸過新能源產品的傳統燃油車車主。
總之,YU7肯定是破圈了。
不吹不黑,目前阻止它進一步位于大盤收割的障礙,看似只剩產能受限。打開小米汽車官方APP能夠發現,即刻下定終端選擇比例最多的“標準版”,交付周期已經達到56-59周,并且還有繼續延長的趨勢。換言之,需要足足等待一年多。
如此之長的時間,肯定會勸退部分用戶。
但無論怎樣,隨著制造端的不斷提速,鐵定爆款的YU7都正在以一己之力,改變著中型純電SUV市場長久以來略顯固化的格局。身處其中的所有選手,必然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尤其是今天文章的主角,煥新版Model Y(參數丨圖片)。借用身邊某位友人的評價,“在中國,它的好日子到頭了。”
至于背后的原因,肯定是多維度的。
01
圍攻之下,必然失守
實際上,從大約前年開始,被冠以“Model Y殺手”之名的國產中型純電SUV,便已源源不斷的涌向舞臺中央。
奈何,它們更多的是小打小鬧,鮮有選手能夠威脅到Model Y的地位。
2024年,這位公認的行業標桿,位于中國車市共售出新車超48萬輛,甚至成功問鼎單一車型不含任何定語的銷量冠軍。
一時間,可以說風光無量,令所有人羨慕不已。但危機,也在悄然涌現。
更具體而言,縱使Model Y競爭力與號召力最為強大,但隨著圍攻者自身的不斷精進以及數量呈現爆炸性的增長,終究會被慢慢扯下一塊肉來。
加之邁入2025年,Model Y推出煥新版,祭出一波信心滿滿的“漲價”,給了虎視眈眈的國產SUV們可乘之機,瞬間迎來愈發兇猛的撕咬。
而從前5個月的結果來看,Model Y在華零售銷量分別僅為25,694輛、8,006輛、48,189輛、19,984輛、24,770輛,均出現了大幅度的同比下滑。
就拿去年5月為例,要知道零售銷量還有39,985輛,今年足足少了超13,000輛。
無論承認與否,狼群戰術的確有了漸漸奏效的意味。至于北京時間6月26日入場的YU7,則像是國產純電SUV真正意義上的“頭狼”,帶領該群體朝著Model Y發出了最刺骨的嚎叫。
發布會上,當雷軍笑里藏刀的“一邊致敬、一邊對比”,儼然能夠清晰的感受到其掀翻Model Y巨大的野心與決心。
假設目前,YU7的鎖單量超過30萬輛,縱使考慮到漫長的提車周期會造成部分訂單流失,可得益于基數實在太過龐大,依舊讓它有了叫板特斯拉絕對的底氣。
潛臺詞直指,“我比你更具品牌號召力,我比你綜合參數配置更強,我比你更具性價比,我比你背后的創始人光環更強,憑什么賣不過你?”
況且,望向中型純電轎車市場,SU7對于Model 3的正面斬殺明晃晃的擺在那里。5月,前者零售銷量為28,013輛,后者僅為13818輛。
簡單計算,拉開了近15,000輛的差距,勝負儼然蓋棺定論。
與此同時,YU7之后,本周緊隨其后的小鵬G7即將入場。四季度,還有叫囂著要與Model Y、YU7“三分天下”的理想i6。
不遠的8月,蔚來第二品牌樂道即將推出的L90,預計采用BaaS車電分離方案后,也能下探到25萬元的價格帶附近。
總之,“狼群”的規模,仍在迅速擴充。
絕不是危言聳聽,今天文章的主角正面臨著自打入華國產化以來,最為惡劣的生存環境。如本段的小標題所言,“圍攻之下,必然失守”幾乎變為定局。
現在唯一的疑問便是:究竟會下跌多少?
就我個人來說,保守估計單月減少10,000輛-15,000輛。至于今年,累計銷量或許連35萬輛都很難達到。
02
迭代緩慢,自食惡果
“一臺Model Y,從特斯拉得州超級工廠出發,30分鐘車程,最終平安來到客戶家門口,把自己交付給新車主。全程沒有駕駛員、沒有遠程操控,最高時速達到115公里。特斯拉,永遠以顛覆性的創新超越想象。”
上周,這樣一條推送,出現在了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的微博之中。
與之匹配的視頻,恰恰是今天文章主角實現自主無人交付的全過程。平心而論,的確很酷,充滿著十足的科技感,體現出了特斯拉在智駕維度的深厚儲備。
但在下方,也看到了一位網友的轉發評論,“所以我拿到手的,是一臺已經跑了200公里的二手車?”
瞬間,讓我笑出了聲。同時,感受到了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吆喝的東西,中國普通消費者并不關心。
繼續延展,回望最近一年,特斯拉花費大力氣不停在詮釋的什么Robotaxi、什么具身機器人、什么超級計算機,礙于種種原因譬如法規落地,都距離我們的生活太過遙遠。
反而,在華考驗其“硬功夫”的許多維度,迭代的速度都不及預期。
為此,再次搬出今天文章的主角,橫向對比卷到窒息的一款款國產中型純電SUV,恨不得年度改款堪比換代。今年,Model Y煥新版“擠牙膏”式的升級,顯得則尤為誠意不足。
在特斯拉的推新邏輯里,全球都要使用統一的節奏邁步向前。
但問題恰恰在于,中國車市的廝殺強度,已經遠遠高于其它任何一個細分板塊。非要強行拉齊進度,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另外,就拿曾經特斯拉一直引以為傲的自建補能體系與全直營銷售渠道為例,如今在華同樣不再具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無論服務體驗,還是流程效率,都有著止步不前的感覺,被諸多自主品牌迎頭趕上。
總結下來,“有些脫節”與“不夠聚焦”便是原罪。
而今年3月,有消息突然爆出,特斯拉正在研發一款“低價版Model Y”,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旨在通過精簡配置來實現成本控制,保留現款的電池、動力和底盤等核心功能。
新車的上市時間尚未確定,發布節奏將取決于煥新版Model Y的銷量表現。如果未能達到預期,“低價版Model Y”可能會提前在下半年到來。
給人的感覺無疑為:“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已經認識到了問題所在。”但仔細思考過后,又覺得這款產品更多是治標不治本。相比之下,為了沖量,還得動一動“煥新版”的售價。
簡單直白來講,抓緊時間官降吧。
但尷尬的點集中在,結合特斯拉一季度財報,至關重要的毛利率跌破了20%大關,降至16%。換言之,辦法擺在那里,操作空間卻十分有限。
25.35萬元起售的YU7,剛好比煥新版Model Y的入門款低1萬元。如此精準的打擊,無疑給人一種“趁你病,要你命”的感覺。
寫到這里,文章臨近尾聲,最后想說的是:“我們都知道,中國市場對于特斯拉太重要了。可眼下,今天文章主角的好日子卻到頭了,并且最慘烈的階段仍未到來,明年、后年才是真正的大逃殺。”
圍獵Model Y,一直都會是主旋律。
而就在昨天,特斯拉祭出了下半年的第一波促銷政策,整體看下來,沒什么特別大的誠意。
甚至Model 3某些車型,還漲價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買漲不買跌”?這就是傳說中對于YU7的反擊?
令人,一頭霧水……
責編:崔力文 編輯:何增榮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雷軍直接殺瘋,“蔚小理”怎么辦?
稀土供應鏈的優勢,正被中國車企轉化為技術優勢
小米YU7火力全開,給全行業再上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