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脾胃就像剛種下的小樹苗,根系還沒長穩,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消化不良"。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積食好了又犯,其實根本原因是脾常不足
1
—The First—
小兒反復積食危害遠超想象
別以為積食就是“吃多了不消化”那么簡單!它可是個“連環計”,專坑娃的健康:
營養告急:食物堵成“垃圾山”,脾胃運化不動,娃吃再多也瘦黃矮小,發育落后。
免疫崩盤:脾胃是免疫力大本營!積食久了,娃變成“病秧子”——感冒、咳嗽、濕疹、鼻炎反復發作。
睡眠渣渣:“胃不和則臥不安”,娃夜里擰成麻花、磨牙哭鬧,全家跟著熬鷹。
惡性循環:脾胃越弱→積食越頻→脾胃更弱最后娃變成“吃飯困難戶”,看見飯碗就逃跑。
積食是“標”,脾胃虛才是“本”!光消食不健脾?等于拆東墻補西墻!
2
—The Second—
解決積食
健脾才是根本
脾主運化,是食物消化吸收的核心樞紐。
積食表面是食物滯留胃腸(標),實則源于脾虛無力運化(本)——脾如同身體的“物流中心”,一旦脾氣虛弱,運化能力下降,食物便無法被有效分解為營養精微和糟粕,反而堆積成“垃圾”,引發腹脹、口臭、便秘等積食癥狀。
此時若僅用消食藥,雖能暫清積滯,卻未修復脾的運化功能,一旦停藥,食物會因脾虛“運力不足”再次積滯。
所以要解決積食,真正要做的是健脾,讓孩子的消化系統變強壯。
唯有增強脾的“運化引擎”,從根源避免積食復發,并打破“脾虛→積食→耗傷脾氣→更虛”的惡性循環。
3
—The Third—
3個健脾妙招現在學習還不晚!
1
每餐只喂七分飽
現在家長都怕孩子營養不夠,恨不得一頓當三頓喂。其實孩子脾胃嬌嫩,吃太多反而是負擔。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飽會直接耗傷脾氣(脾的推動力),使脾失健運,水谷不化反成“痰濕”垃圾。
而七分飽時,胃留有空間,脾有足夠動力推動食物消化。
所以建議每餐只喂七分飽,晚餐更要少一些。
孩子進食速度變慢、對食物興趣下降時,就不要再喂了,不一定非要孩子把一碗飯吃完。
主食以小米、山藥、南瓜等易消化谷物為主,少吃生冷、油膩等加重脾陽負擔的食物。
中醫講若要小兒安,三分饑和寒,寧可讓孩子稍微餓一點,也別撐著。
2
堅持按摩助消化
手掌搓熱后,飯后1小時給孩子按摩小肚子,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輕輕揉,促進腸胃蠕動;逆時針輕揉,減緩腸蠕動。
順逆各50次,總時長5分鐘。
其次,還建議揉揉足三里穴,在小腿外側,拇指指端順時針按揉,每分鐘60~80次,每側2分鐘,可以調理中焦氣機,緩解腹脹、消化不良。
按揉時問孩子“酸不酸”,輕微酸脹感即可,避免用力過度。
3
每天運動激活脾胃
在生活中,有一種極為簡單卻又常常被我們忽視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脾胃的活力,那就是——運動
對于小朋友來說,散步是絕佳選擇。
以每小時3-5公里左右的速度輕松慢走,讓呼吸保持平穩,心跳微微加快但不過于劇烈。
如果不會走,那就試試爬行
這個動作能通過橫向伸展脊柱與規律性腹壓變化,直接按摩腹腔內臟(脾胃位于中焦),刺激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的循行區域,促進氣血向脾胃匯聚,增強其“運化水谷”功能。
建議餐后1小時再做,避免空腹或飽腹,每日1-2次,每次3-5分鐘(約爬行10米×3趟),以微汗、呼吸加快但不喘為度。
調理脾常不足需要耐心,通常要2-3個月才能見效果。
但只要堅持,孩子不僅積食問題解決了,整體抵抗力也會提高。
最后提醒大家,若是想要用藥解決孩子積食問題,一定要專業醫生指導,孩子服用的劑量和成人大不相同,不建議自行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