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陰陰正可人,蟬鳴漸盛,小暑節氣已悄然臨近。
2025年的小暑,將在公歷7月7日(星期一)上午9時41分準時到來。
翻看農歷,有心人或許會留意到一絲特別:今年的小暑,恰好落在農歷乙巳年五月十二日。
家中閱歷豐富的老人看到這日子,往往會意味深長地說:“今年這小暑,交節在五月半中,節氣‘踩’得有點巧,有些講究呢。”
老輩人的觀察,常蘊含著對自然時序的細膩體悟。
節氣在農歷中的位置并非固定不變,它由地球繞日運行的精密軌道決定。今年適逢農歷閏六月,節氣時序較往年略有推移,使得小暑落在了農歷五月中旬——這個位置在節氣流轉中頗具意味。
民間素有“暑在月中,暑氣更隆”的經驗之談,認為當月之氣正盛時逢暑,熱力往往更為集中。當小暑與五月之“中”相遇,仿佛為這個積蓄熱力的節氣添上了一層特別的注腳。
小暑雖非一年最酷熱之時,卻正是“伏天”的序章初啟,天地間陽氣臻于鼎盛。今年節氣交節點特殊,我們更需順應天時,智慧地養護身心。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乃天地間陽氣鼎盛、濕氣升騰的寫照。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早有明訓:“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 核心便在于一個“養”字——養心氣,避暑邪。
避鋒芒: 今年小暑在五月中,午時陽光尤為熾烈。請盡量避開上午10時至下午3時這段“暑氣鋒芒”外出勞作或劇烈運動。若需外出,務必戴寬檐帽、著輕薄淺色衣物,善用遮陽傘。
靜養心: “心靜自然涼”并非虛言。此時節宜減少思慮煩擾,避免情緒大起大落。
午后小憩片刻(30分鐘以內為佳),或于晨昏習練輕柔的太極、八段錦,都有助于心氣的涵養。傍晚可靜坐片刻,聽一曲清幽古琴,讓心神在蟬鳴中歸于寧靜。
小暑時節,天地間濕熱交蒸,人體最易受“濕邪”困擾,脾胃運化功能易受阻滯。古語云:“暑必挾濕”,祛濕健脾是此時養生關鍵。
飲食有道: 宜清淡溫和,少食生冷油膩。可多食當令瓜果蔬菜如冬瓜、絲瓜、黃瓜、苦瓜(清暑利濕)、綠豆(解毒消暑)、薏米、赤小豆(健脾祛濕)。“小暑吃黍(黃米)” 是古老智慧,黍米粥溫和滋補,正合脾胃。晨起一杯溫熱的姜棗茶(生姜兩三片、紅棗三顆掰開煮水),能微微發汗,助陽排濕。
環境調適: 保持居所通風干燥,避免久處濕地。可使用空調除濕功能,但溫度不宜過低(26-28℃為宜),避免冷風直吹。民間有“小暑曬伏”習俗,在陽光充足時晾曬被褥衣物,亦是借助自然之力驅散潮氣霉味。
小暑雖熱,卻也是萬物華實、孕育豐收的關鍵期。人體亦需順應此道,為秋冬積蓄能量。
適度“進補”: 此“補”非大魚大肉,而是平和地補充消耗。可適量食用蓮子、百合、山藥(健脾益肺)、鴨肉(性涼補虛)、黃鱔(“小暑黃鱔賽人參”,溫補通絡)。一碗清爽的冬瓜薏米老鴨湯,便是極好的時令滋補品。
養護陽氣: 切莫因貪涼而過度損耗陽氣。避免大汗淋漓時立即沖冷水澡、猛灌冰飲。睡眠時腹部需蓋薄毯,護住丹田之氣。清晨或黃昏,溫和地曬曬后背(督脈所在),汲取自然的陽氣精華,為身體“充電”。
未病先防: 高溫高濕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及胃腸道不適。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尤其需按時服藥,監測血壓。家中常備藿香正氣水(丸)、清涼油等防暑藥品。留意天氣預報,做好應對極端高溫天氣(如熱浪)的準備。
家中長輩的提醒,是歲月沉淀的生存智慧。一句“小暑不一般”,背后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對家人安康的深切掛念。當我們遵循著“避鋒芒、祛濕濁、蓄能量”這些樸素的道理,不僅是在調養身體,更是在與天地節律和諧共鳴。
小暑將至,暑氣漸濃。愿您將這關乎安康的三件事,輕聲說與家人聽。在炎炎夏日里,彼此守望,安然度過這不一般的小暑時光,靜待秋日的清涼與豐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