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吹接芯W友說,新能源車有四大反人類的設計:
1、免費燙頭的玻璃天幕
2、調風向要毫米級微操的觸屏
3、抽象的開車門方式
4、抬起油門踏板就剎車的單踏板模式
第一點買個物理遮陽簾能解決,第二、四點可以自適應,而第三點,工信部即將要出手整改。開門方式抽象的原因,是很多新車用了隱藏式門把手,盡管它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降低風阻提升續航,同時看起來更美觀整潔,但門把手還關乎到安全問題,比如發生碰撞后,能不能從車外打開車門進行營救。
工信部出手,有多嚴格?
早在今年5月份,工信部已經公開征集了關于門把手強制國標的修訂意見,除了要求車內門把手要有明顯和易于識別的標志外,最重要是要求增加機械或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就算斷電了,也要保證車門能打開。其實之前也有行業標準(QC/T 988-2014、QCT1211-2024)對門把手的要求,主要針對開啟力度大小、耐久性等方面,但都只是推薦性標準,跟強制性國標的執行力度沒法比。
盡管這次只是公開征集意見階段,但離真正批準實施也就一兩步了,起碼證明在國家層面,已經高度關注新式門把手的安全隱患。
隱藏式門把手等于不安全?
為什么不少人覺得隱藏式門把手就等于不安全?原因有很多,比如每款車的門把手造型五花八門,沒有統一標準,無形中增加了用戶的學習成本,既不知道怎么開,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不能開,恐懼來源于未知。
其次,部分隱藏式門把手在冬天會被凍住無法彈出,或者斷電后無法從外面開門的隱患。但即便是傳統門把手,也存在碰撞之后打不開車門的可能。所以門把手長什么樣,跟是否安全,沒法直接劃等號,關鍵要看安全冗余有沒有設計得足夠充分。
設計合理的門把手,應該既安全又便利
如何判斷隱藏式門把手是不是設計合理,先得知道,不合理的長什么樣,比如要手動將門把手掰出來的,或者完全依賴電機將門把手打開的,都不夠全面。真正合理的設計,應該是用起來方便,又有安全保障。像大眾ID.4系列、的半隱藏式門把手,平時用起來很無感,在斷電之后,還能像傳統門把手那樣,把蓋板手動摳出來,傳統用戶很快就能適應。
領克Z20
(大眾)
(領克Z20)
再進階一點的,像,既支持剛才說的兩種,還增加了按下按鈕的開門方式,甚至它還包留了最傳統的機械鑰匙孔,把各種開門的習慣都考慮到位了。
問界M8
(問界M8)
雖然不是半隱藏的,但首先它是整體電動彈出的(前門),也支持手動掰出來,而且在破冰模式下,最大推力可以達到150N,大概2.5cm厚的冰層可以一次破掉。
(理想MEGA)
用了全隱藏式的小米YU7,門把手蓋板并不完全依賴電動開啟和閉合,可以手動把蓋板往里面翻。其次門把手有兩種解鎖方式,常規情況下是電動,在發生碰撞后會變成機械解鎖,并且對于冬天場景也做了相應優化。
而且還能降低風阻,雖然1個Count的減少,大概能增加1-3km的續航,相比起低風阻輪轂和各種風道優化,減得并不多,但Cd 0.245就是這里摳一點,那里摳一點綜合得來的結果,而優化續航帶來的好處,就是標準版的純電續航能到835km(CLTC)。
所以看起來“反人類“的隱藏式門把手,只要在設計結構上做足了充分的冗余,一樣可以兼顧美觀、低風阻和極端情況下的安全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