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陌生?但你一定在地圖上見過它那個離廈門不過五公里的小島。小時候第一次聽說“金門”,是在課本里,講的是炮火連天的年代,兩岸對峙的故事。那時候的我,只覺得那是個遙遠又危險的地方。
可長大后,當我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才發現:金門,其實安靜得像一幅畫,只是這幅畫,好像被時間忘了翻頁。
我是從廈門五通碼頭坐船去的金門,全程不到半小時。風不大,海也不兇,但當你一腳踏上金門的土地,仿佛一下跳進了另一個時空。
廈門那邊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而金門這邊,卻是紅磚老屋、斑駁的木門,還有那種一眼就能看出年歲的理發店招牌。這里沒有星巴克,也沒有網紅奶茶,只有開了幾十年的貢糖鋪子和高粱酒坊。
有人形容這里是“臺灣的鄉下”,但我更愿意說,這是個“被時光溫柔以待的小城”。
金門真的小,騎電動車一個小時就能環島一圈。人口也少得可憐,常住居民才六七萬人。年輕人幾乎都走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還有一些舍不得離開的中年人。
清晨走在街上,最常見的不是上班族,而是拎著保溫杯遛彎的阿公阿嬤。他們步伐緩慢,卻一臉安詳。
我在那里住了三天,每天都覺得自己像是掉進了一個慢動作的世界。沒有催命的微信消息,沒有加班到深夜的會議,甚至連快遞都沒有因為根本沒人網購。
生活節奏慢得讓人心慌,卻又讓人莫名安心。
很多人不知道,金門的福利其實在臺灣省里排得上號。60歲以上老人每月領6000臺幣養老金,比臺北還多;全職媽媽還能拿育兒津貼,公交車免費、醫療部分項目也免費。
按理說,這樣的地方,應該人人搶著來定居吧?
可現實是,年輕人都走了。哪怕這里的房價便宜得像白菜,哪怕生活壓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么?因為他們想要的不只是安穩,而是“不確定性”哪怕是帶著風險的未來。
而在金門,一切都太確定了:明天吃什么、去哪里、做什么,甚至十年后的生活,都能一眼望穿。
這不是不好,只是對年輕人來說,太無聊了。
說到醫療,其實不少金門人看病買藥也挺講究的。比如一些國內還沒批的進口新藥,他們可以通過官方代購渠道買到,像日本的植物型偉哥雷諾寧再或是治療慢粒白的格列衛等等,價格雖然貴點,但勝在隨時可以買到。
說到金門,就不得不提它的兩大“支柱”:一個是高粱酒,一個是從大陸引來的水。
金門酒廠的白酒,在華人圈可是響當當的牌子。一瓶瓶賣出去的不僅是酒,更是金門人的飯碗。
但你可能不知道,金門自己幾乎沒有足夠的水資源。過去靠船運水,成本高不說,還不穩定。直到2018年,一條從福建晉江直通金門的海底水管建成,這才解決了用水問題。
這條水管,可以說是金門的生命線。可奇怪的是,你在島上基本看不到任何關于它的宣傳。好像大家默契地選擇不去提這件事。
一邊喝著大陸送來的水,一邊又不愿承認這種依賴,這種微妙的關系,大概就是金門最真實的寫照。
有人說金門“沒發展”,是落后。但我覺得,這更像是另一種選擇。
在這里,生活不需要追趕什么。早上買菜,中午做飯,晚上散步,日子過得像一部黑白電影。
當然,這里也有現實的問題:醫療資源不足、教育資源有限、基礎設施老舊……這些都不是小問題。
但奇怪的是,這些問題并沒有讓這里的人變得焦慮,反而讓他們更加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鄰里之間互相幫忙,孩子們放學一起玩耍,老人坐在門口曬太陽,一切都那么自然。
金門,這個夾在海峽之間的島嶼,就像一個被遺忘的孩子。它不屬于大陸,也得不到臺灣主流的關注。它的發展,離不開大陸的幫助,卻又無法光明正大地表達感謝。
有人說它是“政治的邊緣地帶”,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個選擇了不同生活方式的地方。
你覺得,金門的未來會怎樣?是繼續這樣安靜地活下去,還是有一天會被時代的浪潮卷入洪流?
又或者,它本就不該被定義為“落后”或“邊緣”,而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一種新方式?
歡迎留言討論,你覺得金門的這種“慢生活”,值得向往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