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揀中的舊衣服
擺放在小區里的回收箱
用傳送帶裝車
你或許已經留意到,一個個藍色或綠色的舊衣服回收箱悄然出現在各個小區,它們如同沉默卻盡職的“環保衛士”,張開懷抱接納著市民們的閑置衣物。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回收公司開通熱線,只要一個電話,便會有工作人員上門服務,讓舊衣回收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在龔家灣、東崗一帶,數百家回收站點構成了蘭州舊衣回收產業的核心網絡,“編制”出這些舊衣物全新的“生命”。
小區回收箱:家門口的綠色新選擇
“以前這些舊衣服真是讓人頭疼,扔了可惜,留著又占地方。”家住九州大道軒盛潤邸的王女士一邊將舊衣物放進回收箱,一邊說。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喜歡買衣服,加上孩子長得快,每年都會產生不少舊衣物。“現在有了這個回收箱可方便多了,走幾步路就能把衣服處理掉,還能為環保出份力。”
記者在該小區看到,回收箱上印著醒目的標識和說明,詳細介紹了可回收衣物的種類和注意事項。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回收箱自設立以來,受到了居民們的廣泛歡迎,“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人來投放舊衣物,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了。”
不僅是軒盛潤邸小區,如今蘭州的許多小區都配備了這樣的回收箱,這些回收箱成為了連接市民與環保事業的橋梁,讓舊衣回收變得觸手可及。在安寧區培黎廣場附近的小區,居民張先生正帶著孩子投放舊衣物。“我經常帶孩子參與舊衣捐贈,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還能讓舊衣物發揮更大價值。”張先生說,孩子每次投完衣服都特別開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熱線服務:便捷上門,解決后顧之憂
對于一些行動不便或家中舊衣物較多的市民來說,上門回收服務無疑是最佳選擇。“我年紀大了,搬不動這些舊衣服,打電話叫人上門回收真是太方便了。”家住臨夏路街道付家巷的李大爺說道。李大爺的子女不在身邊,家中積攢了不少舊衣物,正發愁如何處理時,他在小區公告欄看到了回收公司的熱線電話,便試著撥打了過去。“沒想到工作人員很快就來了,態度特別好,還幫我把衣服都整理打包好。”
記者聯系了幾家提供上門回收服務的公司,了解到他們大多開通了24小時熱線,只要市民撥打,便會根據預約時間上門服務。回收價格根據衣物的材質、成色等因素而定,一般每公斤在0.5元至1元不等。“我們希望通過這種便捷的服務,鼓勵更多市民參與到舊衣回收中來,減少資源浪費。”一家回收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回收站探秘:舊衣服的“重生”起點
在龔家灣的舊衣回收站聚集區,記者看到了一番忙碌的景象。一家位于龔家灣的回收店內,老板張師傅正忙著整理剛收回來的舊衣物。“每天都有很多市民送衣服過來,我們得盡快分類整理。”張師傅說,回收的舊衣物首先會在這里進行初步篩選,成色較新、沒有破損的衣物會被挑選出來,準備運往分揀中心進行進一步處理;而那些成色較差、有破損的衣物,則會被分類打包,送往加工廠進行二次加工。
“你看這件羽絨服,成色還不錯,清洗消毒后可以捐贈給有需要的人。”張師傅拿起一件羽絨服向記者展示,“而這些破舊的衣物,就會被加工成拖把、工程無紡布之類的產品。”張師傅告訴記者,他從事舊衣回收行業已經有十多年了,見證了這個行業從起步到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以前大家對舊衣回收不太了解,很多人都直接把舊衣服扔掉。現在不一樣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舊衣可以回收再利用,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做了。”
分揀中心:“身份甄別”站
離開回收站,記者來到了位于東崗的一家大型舊衣分揀中心。這里如同一個巨大的舊衣“加工廠”,數十名工人正在流水線上忙碌地工作著。分揀中心負責人介紹,每天從各個回收點送來的舊衣物都會在這里進行詳細分類。“我們會根據衣物的款式、材質、成色等因素,將它們分為不同的類別。”負責人說,“成色新、質量好的衣物會被挑選出來,通過公益捐贈、二手交易等方式,繼續發揮它們的使用價值;而那些無法繼續穿著的衣物,則會被送往不同的加工廠,進行再加工利用。”
在分揀中心的一角,記者看到了堆積如山的舊衣物,工人們正熟練地將它們分類打包。“這件襯衫還很新,只是有點污漬,清洗后可以捐贈。”一名工人一邊檢查衣物,一邊將其放入對應的類別中。據了解,這家分揀中心每天處理的舊衣物量可達數十噸,經過他們的精心篩選,大部分舊衣物都能找到合適的歸宿。
“這些棉質的舊衣物,經過開松、梳理等工序后,可以加工成拖把、農業大棚棉被等。”據一回收站的負責人講,那些化纖材質的舊衣物,則可以加工成無紡布,用于建筑、包裝等領域。除了拖把和無紡布,舊衣物還能被加工成大棚棉被。“這種大棚棉被保暖性能好,價格也比傳統的棉被便宜,很受農戶們的歡迎。”老板說,通過將舊衣物加工成大棚棉被,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還為農戶們提供了實惠的保暖產品。
“每天早上8時,運輸車輛就會載著從全市300多個回收箱收集的舊衣物抵達這里。”分揀主管周師傅拭著額頭的汗水,指向傳送帶另一頭堆積如山的編織袋,“這些衣服就像等待改造的‘毛坯’,我們要先給它們‘體檢’。”在分揀區,七名工人以每分鐘三件的速度,將衣物按材質、破損程度分為A、B、C三類。“完好無損的夏裝會消毒后捐贈,而這些磨破袖口、開線的秋冬裝,才是我們變廢為寶的主角。”周師傅舉起一件起球的羊毛衫說。
這種變廢為寶的技術,實實在在解決了農業和家政行業的痛點。皋蘭縣忠和鎮的蔬菜種植戶吳師傅,去年冬天試用了舊衣改造的大棚棉被后贊不絕口:“以前用的草苫子遇到雨雪就爛,這個棉被不僅保溫效果提升15%,價格還便宜三分之一!去年寒潮來襲,我的西紅柿一個都沒凍傷。”他的大棚里,暗綠色的棉被表面凝結著晶瑩的水珠,“你看,防水性特別好,用個三五年沒問題。”
“目前我們每月處理舊衣15噸,相當于減少20噸填埋垃圾。”回收中心一姓張的負責人指著墻上的循環利用流程圖,“但這只是開始。我們正在研發舊衣再生面料技術,未來這些廢舊衣物還能做成保溫棉、隔音材料。”他透露,回收站計劃與社區合作開展“以舊換新”活動,居民捐贈5公斤舊衣就能兌換再生拖把或環保袋。
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采訪中,一位回收舊衣服的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隨著人們對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視,蘭州舊衣回收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這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目前舊衣回收行業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市場上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回收行為。”這位業內人士說,此外,舊衣回收的運輸成本較高,加工技術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都制約著產業的發展。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很多再生資源回收站正積極推動行業標準化建設,加強對回收企業的監管。同時,一些企業也在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高舊衣回收的效率和附加值。“我們相信,隨著行業的不斷規范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蘭州的舊衣回收產業一定能夠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該負責人充滿信心地說。
一位業內人士說,從小區回收箱到回收店,從分揀中心到加工廠,舊衣回收產業正逐步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綠色循環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一件舊衣物都不再是無用的垃圾,而是成為了可循環利用的寶貴資源。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些舊衣物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環保事業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桑杰才讓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