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那么冷,只想在屋里,北方有暖氣,南方用空調!現代人過冬還相對舒服一點,畢竟有各種御寒方法,古代人連棉被都沒有的時候,又如何熬過寒冬呢?
寒冷冬天,縮進床上溫暖的棉被中,是一種最舒服的體驗。現代人過冬有各種各樣的御寒措施,但古代沒有這么多好東西,連房子都可能不保暖,最基本的棉被也沒有。寒冷冬季,古代人是怎么扛過去的呢?
古代的冬天,是真冷
現在困擾人類的問題,那就是全球氣候變暖,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溫度持續上升,冬天也沒有以前那么冷了。在古代,冬天那可是真的冷。
竺可楨在研究我國古代氣候的時候,發現5000年歷史中,有過幾段很明顯的低溫時期。竺可楨將其劃分為四個寒冷期,大概有1500年歷史。
最早的寒冷期在西周,大約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850年左右,前后長達150年。
春秋時期晉國史官編寫的《竹書紀年》中就記載,長江漢水結冰,牲畜凍死??梢姰敃r溫度之低。
第二個寒冰期持續時間近500年,從東漢開始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據推測,那時候冬天的平均溫度,比現在要低2-4度。
遼東灣在冬天時,從西北到東南的海面全部結冰,植物發芽的時間也比現在要晚半個月左右,實在是溫度太低導致植物發芽晚。
第三次是宋遼金時期,從公元1000年一直持續到公元1200年前后。當時太湖在冬天出現全面封凍現象,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解凍,猶如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湖泊一樣。
地處南方的大湖都整個凍住了,由此也可以想象出,當時北方地區能有多冷,“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絕對不是一句夸張的形容。
最近一次是大家都知道的明清時期,明朝末年流民四起,和當時的小冰期氣候有很大關系,夏天干旱少雨冬季又氣溫極低,農業遭到極大破壞,民不聊生只能官逼民反。
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清末,基本就是第四次寒冰期的持續時間。這期間有資料記載,淮河一帶從9月就開始下雪 ,一直到第二年二月,才下完最后一場雪。
清朝時期 ,東南沿海冬天的氣溫,比現在要低7度左右。氣溫好像處于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當中,總是冷一段時間然后再熱一段時間。
每當氣溫升高的時候,就是在中原王朝比較強大的時候,譬如西漢和唐朝這些朝代,基本處于兩個寒冰期中間。
而這兩個朝代,也是歷史上公認比較強大的時候,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讀來都讓人熱血澎湃。
至于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后又硬挺了100多年,在任何朝代都是很不可思議的事,都城被攻陷七次又打回來七次,大唐總能“開掛”續命。
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正好又處于一個寒冰期后的溫暖時代。氣溫又逐漸回升,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冬天才不像以前那樣寒冷。
以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過冬?
現代的冬天雖然不像以前那么冷了,但現代人依然難以承受冬天的寒冷,在外邊的時候穿著羽絨服保暖,在屋里則有暖氣和空調,保持室內舒適的溫度。
古代人可沒有這些先進的御寒措施,而且很多窮人的房子,也根本毫無保暖性能可言,在沒有棉被棉衣的時候,古代人又是如何熬過寒冬的呢?
對富人來說,過冬當然不成問題,高屋廣廈自然少不了各種采暖設施,還可以燒炭取暖,再加上各種皮草,總有辦法抵御寒冬。
那時候達官貴人的皮草,那可是真皮草,純天然野生動物身上扒下來的,保暖性自然毋庸置疑。優質皮草往身上一披,可以有效抵御冬天的寒冷。
不管什么時代,也不管氣候如何,富人總能活得滋潤,所以這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只有那些平民或者是窮人,才有討論的意義。
日子還過得去的平民,會搞些羊皮、狗皮之類的物件,做成袍子穿在外邊,雖比不上富人的貂皮熊皮,但御寒效果也是不錯。
要不然你以為以前蒙古人、東北人穿的毛皮袍子只是為了好看嗎?那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御寒經驗,甚至一件袍子可能都有很長的歷史。
窮一點的人,就只能多套幾件粗布衣,雖然有十層單不如一層棉的說法,但沒有棉的時候,也只能多加幾層單衣服了。
在這些衣服中間,可能還會再塞上一些柳絮、麻絮、蘆花等,雖然古人不知道形成空氣層能保溫的原理,但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們,加上這些東西能稍微保溫一點。
穿衣之外,取暖也很重要,富人可以燒炭取暖,干凈衛生但價格貴。平民消費不起,只能燒木頭,煙熏火燎但總比凍死要好。
當然,這些木頭也不是隨便能燒的,入冬前要提前上山打柴,這是很耗費體力的事,古代平民飯都吃不飽,打柴的效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很多山林還是地主家所有,也不會讓平民隨意進入破壞樹木,所以上山打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代沒有棉花的時候,做不了棉衣自然也沒有棉被,冬天睡覺只能蓋“布衾”,也就是兩層布中間夾著各種“草料”。
杜甫就寫過“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的詩。杜甫可不是李白,寫詩喜歡用夸張的寫法,杜甫的詩更偏向寫實,說明當時很多人蓋的就是“布衾”。
當然,還有更窮的人,御寒的衣服很少,也可能沒有布衾,到了冬天就只能硬扛。在寒冬中一天天地熬,熬過去就是春暖花開,熬不過去就是“路有凍死骨”。
西方注重血統,而中國人只關注狗的血統,從來不關心自身的血統,因為大家祖上都出過達官顯貴,都有過高貴的血統。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幾千年發展下來,祖上地位太低,早都已經凍死了,根本不可能繁衍到現代。
幾十年前,過冬也不容易
其實,我國的經濟發展太快了,讓我們只想著幾百上千年前的人過冬不容易,卻忘了五六十年前,那時候的老百姓過冬也同樣不容易。
雖然這時候已經有棉花,各類棉花制品也已經大量普及,但那時候生活窮,很多人家里的棉被并不保暖,也沒有什么取暖設施。
20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大家過冬基本也是靠硬扛,沒有暖氣,能生爐子取暖的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也是硬扛。
當然,這時候的房子可能比以前年代好一點,最起碼大部分都不再是茅草房,而是改成了泥土房,泥土做墻保溫性還能更好一點的。
北方地區冬天寒冷,北方人也想出了不少應對寒冬的辦法,最經濟實用的莫過于燒火炕。一直到現在,北方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慣,一到冬天就把炕燒得熱熱的。
當然,在幾十年前物資匱乏的年代,燒炕也不像現在的東北一樣,一天到晚不停下,那時候根本沒那么多東西燒,導致火炕前半夜熱后半夜涼。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七八十年代,到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費翔在春晚上唱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后,冬天也不像以前那么難熬了。
一方面是技術發展了,很多新的御寒衣服出現,羽絨服等逐漸開始流行起來,冬天抵御寒冷的首選。
另外,經濟發展國家有錢了,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也跟了上來,北方城市逐漸推廣并擴大集中供暖的范圍,讓冬天不再那么寒冷。
農村地區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農民手里有錢了,蓋了更好的房子保溫性更好,冬天還可以買煤炭,燒煤取暖。
剛開始大家都生爐子,近些年又有了可以自己燒暖氣的小鍋爐,在意見屋里燒爐子,然后將 熱水循環到其他房間,既干凈又溫暖。
至于南方地區,到了冬天空調、小太陽等齊上陣,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能挨凍。這三十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以至于冬天的寒冷都成了遙遠的記憶。
古人過冬靠身體,我們過冬靠科技,無論怎么說都要感謝經濟發展和現代科技。要不然也只能像老話說的那樣,“夏天好過冬天難熬”了。
不管什么年代,抵御寒冬都需要花錢,區別只是古代就算花錢也沒辦法過得太好,現在只要花錢就能很舒服地過冬。
古時候有錢人錢多辦法也多,窮人只能湊合著買點便宜貨,確保冬天不被凍死就好。其實現在也是一樣,有錢人穿幾千上萬的羽絨服,普通人只能買幾百不超1000的羽絨服。
冬季難熬的根源,還是在于自己的經濟實力,所以在現代有很多種舒適過冬方式的時代,唯一需要的就是努力賺錢,這才是舒適生活的保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