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零時起,全國醫保定點醫藥機構迎來一項重大變革:所有藥品銷售必須掃描“藥品追溯碼”后方可進行醫保基金結算。這項由國家醫保局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共同推行的新規,標志著我國藥品監管正式進入“一物一碼、來源可溯”的嚴管時代。
藥品追溯碼:每盒藥的“電子身份證”
藥品追溯碼是印刷在藥盒上的唯一編碼,相當于每盒藥品的“電子身份證”。它具有嚴格的唯一性,確保一盒一碼、不可復制。
這項設計的核心原理在于:一盒藥品的追溯碼只應有一次被掃碼銷售的記錄。若同一追溯碼重復出現多次掃碼記錄,系統會自動預警,提示可能存在假藥、“回流藥”或藥品被串換銷售的違法行為。
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全國已累計歸集追溯碼達158億條,接入定點醫藥機構88.09萬家,接入率高達94.7%。每天約有500萬人次消費者通過掃碼功能查驗藥品真偽并主動維權。
四步掌握“掃碼驗藥”技能
消費者可通過“國家醫保局”微信公眾號便捷查詢藥品信息:
進入公眾號:打開微信,搜索并關注“國家醫保局”官方微信公眾號
選擇服務:點擊底部菜單“服務”→“藥品追溯信息查詢”(或通過消息頁“醫保服務”進入)
掃碼查詢:將手機攝像頭對準藥品包裝盒上的二維碼或條形碼進行掃描
查看結果:系統將顯示該藥品的銷售記錄信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必須使用醫保部門官方平臺查詢。若使用其他商業軟件或APP掃描,得到的信息并非醫保銷售結算信息,無法作為判斷依據。
查詢結果的三種情形與應對策略
掃碼后可能出現的查詢結果及應對措施:
未查詢到產品銷售信息:建議等待兩天后再次掃碼。若仍無記錄,說明售出機構未按規定掃描該盒藥品追溯碼,可向售藥機構或當地醫保部門反映。
查詢到僅有1次銷售信息:確認為本人購買:藥品合法合規,可放心使用。
非本人購買:該藥品此前已被出售過,可能為“回流藥”“串換藥”或假藥,消費者有權舉報并向售出機構索賠
查詢到2次及以上銷售信息:表明該藥品已被多次銷售,極有可能涉及違法違規行為,消費者應立即保留證據并向監管部門舉報索賠。
追溯碼劍指“回流藥”,守護醫保基金安全
“回流藥”問題是此次新規的重點打擊對象。這些通過“醫保取現”“高價回收”等非法手段誘導參保人倒賣的醫保藥品,經非法渠道二次銷售后,常存在過期、變質或儲存不當等風險。
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回流藥”不僅侵蝕醫保基金安全、擾亂藥品市場秩序,更嚴重威脅群眾用藥安全。2024年國家醫保局已通過追溯碼發現多起重復報銷案例,對46家醫藥機構公開問詢,驗證了追溯碼的監管效能。
目前,國家醫保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部門,正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醫保基金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該行動以“藥品追溯碼異常”為重要線索,分三個階段對定點醫藥機構涉嫌倒賣“回流藥”等突出問題進行全面排查。
隨著藥品追溯碼系統的全面運行,醫保基金監管模式正從“被動查處”向“主動防控”轉型。國家醫保局已著手構建全國統一的“三碼關系映射庫”,實現追溯碼、商品碼與醫保編碼的關聯互認。
未來,這項技術還將與DRG/DIP支付改革協同,甚至可能引入區塊鏈技術增強數據防篡改能力,結合大數據模型精準識別異常交易。每盒藥品的“前世今生”,都將在這一枚小小的電子身份證中變得透明可查。
“買藥先驗碼、賣藥必掃碼”的社會共識正在形成。小小追溯碼承載著用藥安全與基金監管的雙重使命,為每位患者的健康筑起一道堅實的數字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