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熱搜又炸了,這次輪到蜜雪冰城了。
近日,一條“蜜雪冰城房塌了”的詞條沖上熱搜。
起因是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圖并配文:“蜜雪冰城塌房了。”
一開始不少人以為又是雪王又出啥事來,但點進去一看,才發現這次是真的“塌房”了。
圖中,蜜雪冰城的門頭招牌整體脫落、歪斜傾倒,仿佛被生活重錘狠狠擊中。有網友直言:“這噴不了,這是真塌房”,網友也紛紛跟上,開啟調侃模式:
尋思蜜雪冰城咋了,點進來看還真是塌房了。
真‘塌房’!生動形象。
物理意義上塌了。
從網友拍攝的現場圖片來看,門店招牌大概率是因結構老化或外力影響脫落,好在事件發生在人流較少時段,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不過,事件雖是突發,但評論區的發揮相當在線。雖然只是簡單的“房塌了”,也能看出網友對雪王的重視和呵護,品牌傳播這一塊還是得靠網友。
人們常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這個品牌“塌房”動輒社死、網友口誅筆伐的年代,蜜雪冰城的熱搜總有點不按常理出牌。
以前它被曝用隔夜檸檬、被指篡改過期標簽、被吐槽喝出異物、大腸桿菌超標……
網友們嘴上說著“太離譜了”,轉頭卻還是揣著9塊9買奶茶,甚至“護短”到評論區開起脫口秀:
“不是檸檬隔夜了,而是我去晚了。”
“這么便宜,沒想到用的是真檸檬。”
甚至香港是蜜雪冰城查出大腸桿菌,港民都罕見“放水”,建議“查查大學食堂”“盯緊茶餐廳”。
神奇的是,每次蜜雪冰城出事,評論區幾乎都變成了玩梗和自嘲,“塌房”變成了全網狂歡。蜜雪冰城公關部一貫“潛水式”操作,既沒借勢營銷,也沒發聲明洗地,生生被網友調侃成“縮頭烏龜”。最后的結果就是,品牌非但沒有被抵制,反而圈了無數新粉,雪王一次次“贏麻”。
要知道,放在別的品牌身上,食品安全問題殺傷力極強,品牌道歉都很難換回信任。可蜜雪冰城偏偏就有這么多消費者“溺愛”,甚至一邊嘲笑一邊“誓死追隨雪王”。為什么?
首先可以明確一點,確保入口的東西干凈、衛生,是餐飲從業者必須堅守的底線。蜜雪冰城有門店沒做好,挨打就要立正。消費者護短,絕不是說因為產品便宜,就能“一俊遮百丑”。恰恰相反,大家有這樣的共識:舌尖上的安全,再怎么強調、再怎么抓都不為過。
既然明知有錯,那為何還有這么多消費者為它說好話?說到底,還是大家對蜜雪冰城所代表的具有性價比的產品有著深深需求與渴望。主打土味營銷、蠢萌IP、量大實惠的蜜雪冰城,如今已不僅是“平價茶飲”代名詞,而且日益成為具有性價比的中國產品的一個文化符號。
當性價比、質價比成為更重要考量,也難怪有的消費者會與蜜雪冰城站在一起。每一次雪王塌房,網友都在用段子和調侃,表達對物美價廉的渴望和對生活壓力的無奈。
當然,低價是蜜雪冰城的護城河,但不是全部。消費者期待的還是“一分價錢一分貨”,不是低價就能原諒所有短板。尤其食品安全,怎么抓都不過分。網友嘴上玩梗,心里都明白,雪王要是再出大問題,護短也護不住。
事實上,蜜雪冰城之所以如此接地氣,和創始人張紅超創業時的經歷息息相關。
他不是資本大佬,不是互聯網精英,而是從河南商丘農村一路拼出來的“打工人逆襲”。
從小家里窮,初中畢業就輟學,干過服務員、賣過糖葫蘆、修過摩托車,靠自學考上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成人教育。畢業前,他發現刨冰在鄭州沒人做,奶奶拿出3000元壓箱底的救命錢,縫在內褲里給孫子創業。
最早的“寒流刨冰”攤只有兩三平米,設備全是二手的,糖漿自己熬,水果自己切,夏天一天出汗十斤。第一次創業就“三死三生”,一年三次開店三次關門,還去合肥倒騰糖葫蘆,結果血本無歸。
1999年,終于盤下鄭州60平門面,產品變成雪花冰、奶昔、香蕉船……店名也變成了“蜜雪冰城”。命運的齒輪,就要開始轉動了。
因為雪花冰澆上果醬,吃起來像甜蜜的雪,所以叫“蜜雪”;因為有上百種冰品,產品很豐富,所以叫“冰城”。
但因為做招牌的店把“蜜”字做成了“密”字,改字成本還挺高,招牌店給張紅超便宜了200塊錢,為了省錢,張紅超也就將錯就錯。
張紅超與“密雪冰城”合影
“密雪冰城”的生意很好,張紅超盤下了隔壁轉讓的鋪子,擴大了規模,生意越干越好。
很快,時間來到2000年,那一年張紅超22歲。命運再一次和他開起了玩笑。這一年,他的店鋪遇上拆遷,無奈轉型將刨冰店轉型成了“蜜雪冰城家常菜館”,走薄利多銷路線:2.5元揚州炒飯、3元漢堡、5元葷菜,食材用大品牌,調料用李錦記、太太樂。張紅超心里一直記著“讓窮學生吃飽吃好,花最少的錢”。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2006年。張紅超逛商場,發現二十塊一支的冰淇淋,有人依然買單。他想起小時候縣城五毛錢的雪糕,決定做回那個價格的美味。
于是經過一番研究,他在餐館門口弄一個水吧,開始賣 2 元一支的蛋筒冰淇淋,如果使用在餐廳就餐發放的優惠券,冰淇淋再減 1 元。原材料堅持用鮮奶雞蛋,而很多同行用的是糖精和面粉。
張紅超物美價廉的冰淇淋便宜又好吃,火到十幾公里外都有人專程來買。沒過多久,他就有了獨立的冰淇淋門店。
隨后,蜜雪冰城門店暴增,加盟店如雨后春筍,張紅超的弟弟張紅甫也加入蜜雪冰城。
因為冰淇淋有季節性,兄弟倆不斷創新,推出一元果汁、三元冰粥,還有用雀巢咖啡粉勾兌的“卡布奇諾”,一元一杯,晚上能賣八百多杯。紅棗牛奶、熱咖啡、爆品一個接一個。
2012年,兄弟倆又自建中央工廠,2014年建自有物流中心,全國首家飲品物流免費配送。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上市。最近,張紅超、張紅甫兄弟身價1179.4億元,超越泡泡瑪特創始人,又成了河南新首富。
值得一提的是,這么多年過去,雖然店鋪的運營成本和材料成本一直在上漲,但蜜雪冰城只有部分門店的部分產品有過漲價,每次漲價只漲1元,價格依然接地氣。
張紅甫曾在日記中寫道:“今天網絡上有很多粉絲戲稱蜜雪冰城是貧民窟女孩的救星,那是因為它的創始人就是一個貧民窟出來的男生。哥哥出身貧寒,遭受各種白眼,勤工儉學,愛情受挫,一再拆遷,這是過去能給哥哥打的所有標簽。可能因為生活如此不易,他也覺得他的顧客都很不容易。”
“雪王的溫柔,是懂生活的人才能給的溫柔。”這么多年,雪王沒有忘記來時的路,也沒忘記自己的顧客。正因為如此,蜜雪冰城的性價比,已經成了中國平價消費的一個文化象征。它不僅僅是品牌,更是一種“我們都不容易”的情感共鳴。
當然,消費者的寬容不是無限的。蜜雪冰城也明白:每次食品安全危機不能總靠網友“溺愛”續命。
2025年6月,雪王宣布提高新開門店加盟門檻、嚴抓品控。畢竟,只有把加盟商管住,把品質管嚴,才能讓“豁免權”延長一點。品牌能靠親民和段子收割流量,但真正能走得遠,還是得靠產品和安全。
雪王“塌房”固然能變成全網玩梗、網友自嘲的狂歡,但品牌的底線不能“塌”。餐飲行業再怎么卷,食品安全都不能開玩笑。消費者需要被尊重,品牌需要自我修煉。
蜜雪冰城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意場,拼低價、拼營銷、拼段子都不是核心競爭力。能讓人始終買單的,是一份真心,是對顧客的不容易的體諒,是不忘初心的執著。一個品牌能讓網友一邊吐槽一邊買單,一邊玩梗一邊護短,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把“物美價廉”做到極致,把服務和溫度做到極致,把自己的來路和顧客的處境始終放在心上。
誰能想到,雪王的“塌房”,成了中國品牌最溫柔的底色,也是最真實的成人世界寫照。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才會彼此包容。也希望蜜雪冰城能再多點自省和進步,讓網友的溺愛和包容,最終成為品牌真正的護城河。因為,只有守住底線、珍惜信任,才能讓“塌房”的笑話,變成溫暖的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