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市場很有意思,一邊是“冰淇淋中的愛馬仕”哈根達斯在中國一年關店超過80家,甚至傳出要被打包出售的消息;另一邊,是中國的瑞幸咖啡把店開到了美國紐約,開業當天隊伍排到街角,有人等上兩三個小時才買到。
一個黯然瘦身,一個高歌猛進,很多人把這歸結為中國人消費降級,沒錢了,吃不起貴的冰淇淋了。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道理,卻經不起推敲。
問題可能不出在消費者的錢包,而是出在品牌自己的身上。
哈根達斯的故事,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說起。1996年它剛進入中國,那時候的我們,對外面的世界還帶著一層朦朧的濾鏡。一個美國來的冰淇淋品牌,開在最繁華的地段,配上“愛她,就帶她去哈根達斯”的宣傳,一下子就把自己送上了“奢侈品”的神壇。
在那個物質選擇相對有限的年代,吃哈根達斯確實是一種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只是,這層光環終究是靠信息不對稱撐起來的,注定不長久。隨著國人走出國門越來越多,互聯網把世界拉平,大家猛然發現,這個在中國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品牌,在國外的超市里也就是個價格稍貴一點的普通甜品,打折促銷是常有的事。
當神秘感消失,那層“高端”的窗戶紙也就捅破了。
光環褪去的同時,中國的冰淇淋市場早已天翻地覆。我們的國產品牌,無論從用料、口感還是創意上,都追了上來。
像DQ這樣的老對手,用更快的開店速度和更親民的形象,不斷擠壓著哈根達斯的空間。更不用說,那些新茶飲品牌也紛紛入局冰淇淋賽道。
今天的中國消費者,想吃一口高品質的冰淇淋,選擇太多了。大家會比較,會選擇。花46塊錢,在哈根達斯只能買到一個小小的單球。可在別的店,同樣的價錢或許能買到一杯配料更豐富、口味更多樣的大杯冰淇淋。
當品質和體驗撐不起高昂的溢價,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更何況,哈根達斯近年還被曝出用代可可脂冒充巧克力、產品檢出致癌物等問題,更是動搖了其立身之本。
可以說,哈根達斯今天的困境,不是因為中國人品味不行了,恰恰是因為大家的品味更好了,更懂得辨別什么是真正的物有所值。它的問題在于,當整個市場都在飛速向前跑的時候,它還沉浸在往日的榮光里,姿態有些傲慢,腳步有些遲緩。
瑞幸的路徑,則完全是另一個故事。它進入一個本身不屬于咖啡文化主流的國度,沒有生搬硬套美式咖啡的苦澀與傳統,而是很聰明地做了“本土化改造”。
它深刻洞察到中國人更偏愛奶茶的口感,于是推出了生椰拿鐵、厚乳拿鐵這類更貼近國人味蕾的創新產品。先用9塊9的價格把大家吸引過來,再用不斷推陳出新的好產品把人留住。
這種尊重市場、擁抱變化的思路,也被瑞幸帶到了美國。它沒有因為自己在中國已經是巨頭就輕視美國消費者,而是老老實實地做市場活動,根據當地口味和供應鏈進行調整。這種謙卑和用心,與哈根達斯當年進入中國市場的姿態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實,在中國市場,早就有外國品牌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肯德基和麥當勞剛來的時候,也是新奇和時髦的代名詞。現在呢?它們已經徹底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甚至開始賣油條和豆漿,靠的是極致的性價比和對本土需求的精準把握。
兩個品牌的命運分野,背后是一個時代的變遷。那個靠著“洋品牌”三個字就能暢行無阻的時代,確實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中國市場,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戰場之一,這里的消費者見多識廣,這里的品牌挖空心思內卷。
任何一個品牌,不管它來自哪里,想在這里立足,都必須放下身段,拿出誠意,真正去理解和尊重這里的消費者。
所有靠信息差建立起來的“偽高端”,最終都會被市場的透明化所瓦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