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天津姑娘四喜留著一頭深棕短發,耳后挑染亮眼藍色,工作之外愛穿彩色斑斕的衣服,化妝、花式美甲一樣不落。和外表極具反差感的是,她是一位從業十來年的殯葬師。
從17歲開始入行,四喜已經送走了三千來位逝者。在靈堂里,她見證過各式各樣的生離死別。悲劇、遺體、哭泣、哀悼是她面對的日常,她仍然保持著樂觀和敬畏之心。曾經接到過一位舍己為子的母親。一個普通的周五晚上,母子倆正等公交回家呢,突然一輛汽車迎面撞向他們,媽媽下意識護住孩子,把孩子扔到旁邊灌木叢。孩子只受了一點傷,媽媽當場就被撞沒了。
我當時覺得,小女生都愛美,即便是去世了,也要保護她的尊嚴,就趕緊給她蓋上毯子。后來時間允許了,再從下往上為她穿衣服——這雖然是殯葬行業的老規矩,但我也先給小姑娘迅速穿上褲子,再穿襪子。
小女孩的臉皮給搓到頭頂,肉還在臉上掛著。家是農村的,經濟很拮據。修復的價格至少一萬起,也只能還原一半效果。我就跟家屬說,修復不是非得做,可以改用油彩遮個七八成;小孩也不穿壽衣,回家拿點生前喜歡的衣服穿上。她伯伯抓著我的手,不停說,“謝謝你啊,閨女,謝謝你了。”
入殮師雖然要掙錢,但不能盲目,得對得起良心。面對逝者,咱們會有不同價格的方案,但我們一定要站在生者的角度,去家屬說清楚情況,選擇適合的而不是昂貴的方案。
殯葬是熟練工的技術活兒,膽子都可以練大,但是同情心、吃苦耐勞,是更稀缺的品質。
有人抱著獵奇的心態,想來看死人,其實大可不必——前期我們只會安排一些輔助工作,不會直接接觸逝者,這是為了對家屬負責。
也有人一上來就問你這個每月多少錢啊,網上不都寫一兩萬嗎?抱著想掙點快錢就撤的心理,也做不長久。殯葬需要沉淀和深耕,三年資歷肯定比一年深,要了解每個家屬的內心、背后的故事,才能幫助這些家庭。
我會很嚴肅地去對待一切,但不是喪著個臉,要觀察家屬。有的家屬嗷嗷哭,哭累了就趴在棺材上歇一會兒,我不會去打擾。有的往那一坐,也不哭,一直憋著,我會主動去和他們聊幾句,“想哭就哭出來,釋放的缺口只要打開,就沒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