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史樓村的灌溉井旁已是一番忙碌景象。聞訊趕來的幾位村民,熟練地和村干部、黨員骨干一起圍住閘閥,“來,搭把手!趕在晌午前把水送到余莊那片地!”支書邱東軍招呼著大家,扳手在油污中轉動,汗水在晨光下閃爍。
在史樓,田間地頭的“小事”早已不是干部的“獨角戲”,而是干群合力、共同參與的日常。村務公開欄里,清晰記錄著的各個生產隊的灌溉輪值表;村民議事會上,大家踴躍討論、建言獻策……在日復一日的協作中,逐漸形成共治共享的共識,將“村里事”變成了“大家事”。
沙窩里“闖”出共富路
產業空白曾是史樓村在鄉村振興中的一大堵點,為了破局,村支兩委帶著村民代表走出去開眼界、找門路。在息縣蜜薯種植基地,考察團成員蹲在地頭,刨根問底。“這沙地能種出直供‘胖東來’的優質蜜薯,咱村兒那沙地也行!”集體的智慧在碰撞中閃光。從土地流轉到項目落地協調,村民代表全程參與議事決策。如今,300余畝訂單蜜薯正蓬勃生長,豐收在望。村民們感慨:“路子是大家一起闖出來的!”這不僅是產業的落地,更是集體決策能力的覺醒。
硬骨頭“啃”來幸福泉
“沒水,再好的苗子也活不成!”這聲嘆息曾縈繞在史樓人心頭。面對困境,黨支部牽頭,村民齊心。申報打井項目時,村民代表帶著鄉親們的期盼一起跑部門、說實情;建設過程中,懂技術的村民主動參與選址、監督施工;通水后,村民小組自發輪值管護。從“要我干”到“我要干”,主人翁精神在實干中凝聚。如今,60余口灌溉井星羅棋布,夕陽下,清冽的井水從縱橫交錯的管道中涌出,解了田渴,潤了民心。
疙瘩事“化”在春風里
村子要穩,人心要齊,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也是最好的“粘合劑”,史樓村支兩委班子深諳此道,嚴格遵循“四議兩公開”。“大家的事,大家議!”村里大事小情,黨員先議,群眾代表再議,陽光透明;針對群眾反映問題,村里黨員骨干像“滅火隊”,聞訊就到,村干部的面好見了,急難愁盼的事好辦了,民心被一點一滴凝聚起來。“心齊了,氣順了,干事才有奔頭!”這樸素的共識,已成為史樓村有效治理的基石。
成長的村莊,振興的底氣
史樓村的蝶變之路只是明港鎮眾多村莊在鄉村振興中積極探索、砥礪前行的縮影——產業從無到有: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決策者,共享發展成果;基礎從弱到強: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成為村民共同的責任和驕傲;人心從散到聚:陽光下的議事、有效的矛盾化解,讓信任取代猜疑,合作成為自覺;治理從“管”到“治”:群眾從被動接受管理,轉變為主動參與治理,成為村莊真正的主人。
在解決一個個“瑣碎”難題、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的過程中,這些鄉村不僅改變了面貌,更在共治共享中走向了成熟與自信,積蓄起邁向美好未來的磅礴力量。(通訊員 楊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