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都是一種收獲。
hi,我是貓。
青年時期也會沉溺于孤獨,但那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更多反而是一種求身份認同而不得,但又不屑于合群的主觀感受。
那個階段人很難打心眼底喜歡孤獨,接納孤獨,就算嘴巴上以孤獨為榮,更多的還是想要特立獨行,說穿了是一種青春荷爾蒙跟步入成年間隙階段的產物。
除了讓你每天哀嘆,空想,沒有為學生生涯的成績,哪怕是后來做事真的助益過什么。我為什么這么清楚?青春期沉浸于傷感文學的事情沒少干過,那種孤獨的字句,筆記本上一摘抄密密麻麻,時不時還要拿出來品味一下,情緒反縐,還是很折磨人的。
但到了中年就不同了,孤獨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一種看山之后,經歷過質疑、否定、迷茫、反復、拉扯后的接納跟允許。這個階段孤獨的含金量變高,價值感也提升很多,因為這是見過、看過、品嘗過、體會過最真實的觸感。
活生生地、有溫度地,而不再是一種停留在意識層面的主觀感受。
這是好事,因為人真的明白孤獨的含金量之后,就會走在成熟的路上,起碼不再熱衷于一些表面的群像,也不再留戀必須置身于熙熙攘攘中才能得到所謂的安全感,理解了人生的終極真相就是,這條漫漫長路終歸是要自己去走,自己去嘗試,自己跟自己相伴。
這樣聽起來或許有些傷感,其實大可不必,任何成事底色都是孤獨,你想獲得經驗、你想要拿到結果、你想要稱稱自己的斤兩,如果不是你主觀牽引浸潤其中,去經歷、去體會,很難說能真的得到什么有價值的收獲。
沒聽說有人陪你就成功了,更多還是你自己去做了,才有機會成功。
而且理解孤獨之后,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人更愿意去接近孤獨,去主動選擇孤獨,而不是哪里熱鬧鉆進哪里去,結果等到人去樓空之后才驚覺,一切都是一場綺麗的幻覺,一切都是一場盛大的表演。
沒有被騙的感覺,心也不再七上八下,更容易安靜下來,接下來就是接受。身體跟腦子都能回到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足夠能拿回理性和屬于自己的思考力,這時候決策、取舍、做事的效率就提高了,因為夠專注,身邊的嘈雜、干擾項已經影響不到你了,或者說接納孤獨之后,人自然就習得了高級的屏蔽力。
這兩者是有關系的,所以如果再問說如何習得屏蔽力,不如先主動選擇孤獨一段時間,銷聲匿跡一段時間,讓自己的主線任務化繁為簡,只剩下成事、拿到階段結果這一項。
不妨觀察一下,身邊是不是有些銷聲匿跡的人,過了一個階段出來,往往脫胎換骨,默默積累了自己的護城河。
都知道眼下是保護注意力的時代,而人的注意力又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若不能聚焦,只是隨波逐流,大概率也都是渾渾噩噩過了此生。當然泯然眾人矣也沒什么不好,若是你自己追求的,別人也無權說三道四,最終還是回到自己身上,我想要如何豐富且有質量地過這一生,我想拿到什么結果?
這個結果不是讓你死盯著不放,而是把某個結果拿來指路,精力用在通達的路徑上,那么大概率結果也差不到哪里去。我發現很多人不是耐不住孤獨,而是下不了決心去熬這一段孤獨的歲月,還是恐懼、畏果,認為結果差,一切都是白費,不如一開始就不行動。
這種思維非常不適合還處于積累期的普通人,雖說人各有志,但畏果之人,往往也是沒有信仰之人,他們強調結果,卻忽視了這個過程中起心動念,修定、生慧皆是一體的。
種什么因得什么果,結果可能有運氣加持,但拿掉運氣,人要走得遠,就不是簡單運氣可以囊括的,還有個人的做事體系、心態、修行、以及耐得住孤獨,默默趕路的過程。
主動選擇孤獨是一種強大,因為這是不合群,逆流而上趕自己路的清醒,若你遲遲不得章法,覺得每天陷入渾渾噩噩中,不如避開人群,一個人呆一段時間,興許會有一番不同的收獲。
注意:第二期內容訓練營8月中旬就會開啟,有意向的小伙伴提前關注小號詳詢了解。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