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分布圖
山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以“禮儀之地”“齊魯之邦”而著稱,其中“齊魯之邦”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在今天的山東大地上,曾經有過齊國(國都在淄博臨淄)和魯國(國都在濟寧曲阜)兩個影響深遠的國家。
實際上,縱覽歷史長河,在山東大地上,曾出現過的國家遠遠不止齊魯兩個。直到現在,在山東的一些地名中,還都能看到過去曾經存在過的那些國家影子。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吧。
1、牢子國
現在地名:嶗山區(青島)。因境內嶗山得名。嶗山是古代牢子國所在地,故稱嶗山(牢山)。
2、萊國
現在地名:萊西市(青島)、蓬萊市(煙臺)、萊陽市(煙臺)、萊山區(煙臺)、萊州市(煙臺)、萊蕪區(濟南)。
山東的膠東半島一帶,在夏朝時被稱為萊夷地,到了商朝為萊侯國,周朝和春秋時期屬于萊子國。將山東中部的萊蕪,和位于膠東的幾個城市歸在一起,有些朋友可能會納悶。但實際上,萊蕪的萊和萊州的萊,確實是一個意思,萊蕪是當時萊子國(萊國)的邊界。
3、曹國
現在地名:曹縣(菏澤)。曹縣因曹州而得名。菏澤舊時稱作曹州,因西周時期、此處是曹國的疆域而得名。
春秋初期山東境內的諸國
4、薛國
現在地名:薛城區(棗莊)。夏商時期稱薛國。春秋戰國時,田文(即孟嘗君)治薛期間曾經大規模地筑城,故得名薛城。
5、滕國
現在地名:滕州市(棗莊)。滕,是泉水騰涌的意思,滕州因境內泉水騰涌而得名。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繡于此地,即滕國。
6、莒國
現在地名:莒縣(日照)、莒南縣(臨沂)。莒縣,舊稱莒中縣。周代的諸侯國“莒(jǔ)”,位于今天莒縣一帶。
7、肥子國
現在地名:肥城市(泰安)。西周時肥族人散居于此,稱"肥子國"。
8、任國
現在地名:任城區(濟寧)。夏朝時,太昊(伏羲氏)后裔有仍氏(亦稱有任氏,任、仍古時同音)在這里建立了仍國。周朝時期,仍國被封為任國。
9、費國
現在地名:費縣(臨沂)。史稱古邱。《通銳》胡注:費字有兩姓,一、音蜚,贏姓,出于伯益之后;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魯季友。
伯益相傳是大禹禪讓指定的正統繼承人,但是卻被大禹之子夏啟所殺。此地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友的私邑,稱費邑。戰國初期,季孫氏不甘在魯國稱臣,遂稱為費國。
今日山東
10、鄒國
現在地名:鄒城市(濟寧)。邾國,又名邾婁國、鄒國,統治中心在現在的濟寧鄒城。邾俠,商末周初人,朱姓始祖,邾國第一代國君。其本名為曹俠,因西周初年封于邾(zhū,),故名邾俠。
11、郯國
現在地名:郯城縣(臨沂)。郯(tán)國自周朝建國,立國800余年,是個小國,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一帶。
12、寒國
現在地名:寒亭區(濰坊)。夏代,寒浞(zhuó)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后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傳說,寒國滅亡后,一部族人遠遷到了朝鮮半島,寒國改名為韓國。
13、鄒侯國
現在地名:鄒平縣(濱州)。夏朝封舜之后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立鄒侯國。
以上這些古國,都是在現在的地名里還能找到影子的,而曾經在山東大地上出現過、現在影蹤全無的還有不少,如莫國、遂國、逢國……都已經徹底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