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對于獨居、高齡老人而言,一個好鄰居往往就是生活中最溫暖的依靠。在長海路街道,無數社區志愿者們組成了一個溫暖的友愛大家庭,幫助著身邊的人,其中不乏退役軍人的身影。
67歲的退伍老兵金長林正是這樣一位“社區好鄰居”。十年來,作為街道“老伙伴計劃”的志愿者和特殊困難老人關愛員,他的名字與社區為老服務緊緊聯系在一起,用日復一日的陪伴與守護,詮釋著鄰里守望的真諦。
緊急時刻,他是老人的“守護神”
有一戶純老家庭,女兒遠居外區。金長林服務初始便記錄下老人女兒聯系方式,為緊急情況未雨綢繆。
去年冬夜,老人焦急來電稱丈夫摔倒。金長林心急如焚,披衣便沖向老人家中。到場后,他迅速查看傷勢、撥打120同時聯系老人女兒、安撫老人情緒、通知居委會協助。所幸,老人經醫院全力搶救后安然無恙。
老人出院回家后,金長林依舊持續開展關愛工作,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從生活瑣事到精神陪伴,他事事親力親為。
資源鏈接,他是老人的“貼心人”
金長林負責的關愛工作,需要涵蓋諸多方面。其中不僅包括日常對老人的精神慰藉,還涉及各類服務資源的精準鏈接。有一天,一位老人面露難色地找到金長林,表示自己想立遺囑,卻不知如何處理。
對此,金長林立即上報給負責長海路街道特殊老人關心關愛服務的項目組。項目組迅速行動,聯系公益律師,為老人詳細講解了處理遺囑的幾種可行方法,讓老人心中的大石落地。
不僅如此,金長林還時常擔當社區志愿者,定期為社區的孤寡高齡老人免費理發。每次前來排隊等候的都是熟悉的面孔,這正是關愛結對的體現。
誤解面前,他是老人的“暖心人”
做好為老服務不是易事,關愛之路也并非坦途。在開展公益服務的過程中,金長林也會遭到誤解。
在一次看望老人后,老人找不到帽子,懷疑是金長林拿走。雖感委屈,金長林仍耐心安撫仔細尋找,最終發現是老人脫衣時不慎帶落。面對此類情況,金長林始終以包容和理解相待,因為他深知老人因年齡和身體原因,記憶力減退、情緒敏感,需要更多耐心與關愛。
平凡堅守,他們是社會的“暖陽”
金長林的故事是長海路街道為老服務的一個縮影。在他的背后,還有無數活躍在街道志愿工作一線的社區“暖心人”。
不論是做志愿者還是關愛員,這些工作看似平凡瑣碎,卻如潺潺流淌的細流悄然滋潤著老人的心田,照亮老人黯淡的晚年。他們日以繼夜地堅守,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為廣大特殊困難老人撐起一片溫暖的天空,生動踐行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
“誰都會老的。能為老人們做點事,我覺得很有意義。”金長林說。樸素的話語卻彰顯出一顆真誠服務的心。在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中,他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不平凡的故事。
下一步,長海路街道將進一步完善為老服務體系,挖掘社區優質服務資源,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貼心服務。
文字 | 湯順佳
編輯 | 奚宇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上觀號作者:上海楊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