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時隔18年,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2》官宣開拍,定檔2026年5月1日上映,由梅麗爾·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等原班人馬出演。該電影曾是無數人的時尚教科書,“回憶殺”立刻引發網友討論關注。
據悉,續集將講述高傲的時尚雜志總編米蘭達在日漸衰退的行業中應對挑戰的故事。
《穿普拉達的女王》是當年的時尚教科書
《穿普拉達的女王》第一部于2006年上映,是無數人的時尚啟蒙,也讓無數人認識到了Prada這一品牌。電影講述的是時尚圈職場新人奮斗的故事,劇中時尚大佬米蘭達和安迪穿戴造型經典時尚,成了當時奢侈品行業的風向標,也掀起了全球奢侈品市場的繁榮。
18年前,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米蘭達利用一堆名牌服飾堆砌起時尚帝國的威嚴;18年后,這位銀幕女魔頭不得不向昔日助手低頭,尋求廣告救命錢——這不僅是電影情節,更是奢侈品行業如今深陷困境的真實寫照。
從燈塔到“寒冬”
2006年《穿普拉達的女王》上映時,奢侈品行業正沐浴在全球化發展的這波經濟紅利中。彼時幾家奢侈品巨頭年均增速維持在兩位數,新興市場消費者對奢侈品Logo的狂熱成就了品牌溢價的神話。
“那時的奢侈品消費,帶著強烈的身份符號意義。”時尚行業專家張蕾回憶道,“白領階層以擁有一只LV手袋為榮,當年人們迫切需要通過奢侈品消費尋找一種身份認同,這一切都預示著消費升級的開始。”
而18年后的今天,行業氣候已截然不同。
近年來,奢侈品行業迎來了名副其實的“寒冬”。貝恩公司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奢侈品銷售額停滯在1.5萬億歐元,增速落入-1%~1%的冰點區間。
LVMH集團2024年營業利潤196億歐元,同比減少14%,營業利潤率為23.1%,這是集團自202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而作為核心部門的時裝與皮具利潤也下降了10%,第二品牌Dior更是難以應付增長乏力危機。
Kering開云集團全年171.94億歐元的營收,同比下降12%,歸屬于集團的凈利潤為11.33億歐元,同比大幅下滑62%。其核心品牌GUCCI更是低迷,全年營收同比下降23%為77億歐元。
法國巴黎銀行最新發布的研報顯示,奢侈品行業2025年Q2整體仍表現疲軟,預計銷售額同比下跌3%,較第一季度的下1%進一步惡化,顯示出奢侈品市場下行壓力仍在加速。
“大眾消費者正從炫耀性消費轉向理性與個性表達。”張蕾說。
面對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和奢侈品品牌頻繁漲價,全球奢侈品消費者紛紛開始削減非必需品支出。這一趨勢直接導致奢侈品消費人群在過去兩年里減少了約5000萬人,尤其是以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具體表現為對奢侈品品牌的擁護度逐年下降。
與此同時,頭部客戶貢獻的奢侈品消費額比例持續走高,雖然他們感覺品牌對他們的專屬性正在不斷弱化。
在此環境下,LVMH董事長伯納德·阿諾特罕見放低姿態:“經常有人問我為什么只實現8%或9%的增長率?我寧愿放慢腳步,也不愿推動繼續加速。”
電影再拍續集,能否“奪回一切”
毫無疑問,當年《穿普拉達的女王》不僅幫助Prada在全球范圍內提高了知名度,也使Prada成為許多人了解奢侈品的起點。因為這部電影,Prada甚至一度成為奢侈品牌的代名詞。
然而,電影的影響力雖強,其帶來的品牌紅利仍會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消費習慣改變以及經濟形勢而逐漸減弱。
近年來,Prada在奢侈品市場競爭中的表現并不理想,且面臨諸多難解問題,如備受詬病的產品創新不足、風格單一等等。加之其品牌代言人屢屢鬧出負面新聞,“5年塌房7個代言人”對Prada品牌形象和市場聲譽造成了嚴重損害。
從財報數據來看,盡管Prada集團2024年整體營收同比增長17%,但核心品牌Prada的零售銷售增長僅為4.2%,遠不及預期。這表明Prada品牌在集團內部的競爭力有所下滑,市場份額被Miu Miu等品牌逐步蠶食。
王景平/攝
“Prada可以考慮推出與電影相關的限量版產品,或者通過社交媒體和營銷活動,喚起消費者對第一部電影的記憶,從而帶動品牌產品的銷售。”在奢侈品行業業內人士VIVI看來,Prada作為電影中的重要符號,與電影傳遞的獨立、自信、優雅等價值觀緊密相連,“《穿普拉達的女王2》的上映能再次喚起觀眾對這些價值觀的情感共鳴,從而增強對Prada的心理認同感。”
年輕人從“Logo崇拜”轉向“價值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當多數品牌在寒冬中瑟瑟發抖時,Prada集團旗下的Miu Miu卻逆襲成為時尚行業最耀眼的黑馬。
這個曾被視作“Prada小妹”的品牌,在2025年第一季度貢獻了整個集團31%的收入,其60.2%的增速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十倍。
王景平/攝
當消費者為Miu Miu的學院風針織衫一擲千金,卻對經典Monogram手袋無動于衷時,某種價值體系的深層變革已然發生。
有分析人士認為,奢侈品市場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程度,在產品品類和市場細化上,行業中的贏家和輸家已出現兩極分化,品牌方不能再一味采取單一戰略,試圖一勞永逸。一些曾經輝煌的品牌,若是未能及時跟上市場變化,將在競爭中失去優勢。
面對寒冬,奢侈品牌們也正展開絕地反擊。
許多奢侈品牌開始數字化轉型,通過優化品牌官網、與電商平臺合作等方式,拓展銷售渠道,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同時,積極利用社交媒體等營銷手段,增強品牌影響力和與消費者的互動。
Prada與王家衛合作的上海榮宅餐飲空間,將《花樣年華》美學轉化為人均688元的沉浸式體驗。盡管大眾點評評分僅3.8分,但社交媒體打卡曝光量已突破2億次。
LV“路易號”巨輪 圖源:上海靜安
最近在上海南京西路高調揭幕的LV全球唯一“路易號”巨輪,開創性地融合了“展覽+精品店+餐飲”三種業態,客流量爆棚,甚至有旅行團參觀。且不說能為LV門店帶來多少銷量,卻是行業逆襲的關鍵信心符號,正如路威酩軒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吳越強調:“巨輪是信心的表現,不僅折射品牌信心,更是行業信心。”
當明年《穿普拉達的女王2》上映時,奢侈品行業能否等到自己的“第二幕輝煌”?答案藏在更務實的創新與更大膽的重構中。
(記者 王景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